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摹写一代人的心灵史——读陈建功新作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摹写一代人的心灵史——读陈建功新作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27 04: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李墨波(《小说选刊》副主编)

  暌违文坛多年,作家陈建功为我们捧出了一部厚重的作品——《请在我脏的时候爱我们》。这本非虚构小说,记录了他青年时代在京西煤矿工作的岁月。在历史的风云中,革命的红色与煤矿的黑色,构成他青春岁月的主色调。作品的标题,来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人物的告白:“请在我脏的时候爱我们。在我们干净的时候,倒无需关注。因为我们干净的时候,是人皆赐爱的。”陈建功选取了前一句。“脏的时候”,是无人问津的时候,也是经受磨砺的时候。回首往昔,回望自己还“脏的时候”,有许多事需要记录,完成属于他也属于一代人的心灵史。

  在这本自传中,与共和国同龄的陈建功,以个体记忆激活历史的场景,使读者得以“亲历”他所经历过的历史。他以自己为圆心,由此延伸出去,从矿工到市民,从干部到知识分子,将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人物结成一张密实的大网,打捞起一个时代的面容。

  这部作品对时代的记录和见证固然重要,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作家的精神样本。书中有很多鲜活的人物,其中最重要的人物仍是作者自己——他不吝以最大的勇气来审视自己的灵魂,以细腻而精准的笔力来剖析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向人性的幽深复杂处掘进。

  他对自己的审视不留情面,哪怕一点细微的心理动机,都予以尖锐的剖析和反省。置身于历史的漩涡中,随波逐流是难免的,然而待尘埃落定,却并不为自己开脱和找补,实属难能可贵。时过境迁,相比于很多人的选择性隐藏和遗忘,陈建功敢于直面当年的自己,对那些曾经的迷茫和脆弱都坦然展示。与之相对的是,他对别人足够宽容,虽然他们曾经带给他伤害,书中却并没有控诉或丑化他们,而是充满了体谅和宽宥:“也恶不到哪儿去,不过是见风使舵恐落人后罢了”,随即又继续将解剖刀对准自己:“你又何尝不是呢!”

  值得注意的是,陈建功无意去渲染苦难,去塑造一个苦难中的悲情英雄,相反,他对此充满警惕,警惕苦难成为套在作家“头顶上的光环”。在书中,他常常以自嘲的口吻将那个将要成型的悲情英雄解构掉。他还对那些高大上的词语保持警惕,无论多么深刻的道理,他都愿意以一种平民的腔调,用最朴实的话语说出来。这是属于陈建功的独特的叙事腔调,有来自民间的生动和鲜活,诚实而坦率。这一腔调,绝非为逞口舌之快,而是基于艺术规律和价值理念的主动选择,背后渗透着他对文学与人生的严肃思考。

  文学的本质,是赋予生活诗意和意义,而这“诗化”的过程,却值得辨析。因为缺少诚实的“诗化”,可能充斥着拔高和粉饰。只有足够诚实,才有可能摒弃陈旧的诗意,开创崭新的诗意。梳理文学史,不难发现,新的诗意、新的文学正是诞生在诚实面对内心的过程中。陈建功敏锐地意识到,“文学,最应该拷问的是心灵的诚实”。这一写作原则,贯穿《请在我脏的时候爱我们》全篇。

  这部作品虽是非虚构,亦见小说家的深厚功力,李贯忠,老董,王大溪,老魏头,耕子,伊可忠……这些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呼之欲出,催人泪下,无论是当年的人物还是生活场景,都写出了文学醇厚的滋味儿。那些记忆中闪闪发光的宝石被陈建功连缀起来,而贯穿其中的乃是一个“情”字。他在书中说,作家的价值正在于凭借现实生活的碎片再造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全新的世界是怎样的呢?作家当然要赋予这个新世界以秩序、意义以及价值观,然而首要的,这个新世界应该是一个有情的世界。如《红楼梦》此类巨著,能超越当时的社会观念和认知水平,抵达艺术的最高境界,正在于一个“情”字。作家常常是凭借情感和良知去把握这个世界。正因深情,才可以超越一切外在的因素,保持人性的高贵和尊严。正因深情,才可以在“脏的时候爱我们”,才可以如陈建功这般,在自己已经“不脏的时候”依然怀念儿时那个牵羊的同学,依然惦念曾在病床前照顾自己的老张师傅。正如陈建功所言:“文学的分享,就是分享情感的滋味儿。”

  书中还不乏陈建功对文学艺术的深刻洞见。比如他认为,对于小说创作而言,人物大于情节,情节发展应服务于人物性格,所以小说家应该在生活中积累人物。他详细阐释了自己的小说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寻常生活,不仅带给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同时也教会他看待世界的态度,即以一种非功利化的文学目光去观照一切,于是可以用幽默调侃苦难,以喜剧形式处理悲剧,使过往的岁月变成一幕幕悲喜剧。

  实际上不仅仅是文学风格,陈建功的人格修养,也有其形成的原因和脉络。那种对人的真诚,洞穿世事的豁达,历经沧桑的超然,对于艺术的深刻理解,以及外在的洗尽铅华,都形成一种风范。因为陈建功这样的作家,让我对作家这一身份始终心存敬意。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7日 12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