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决胜“十四五”】加速,建成科技强国!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决胜“十四五”】加速,建成科技强国!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28 04: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决胜“十四五”】

  光明日报记者 杨舒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一款既能当提词器又能当翻译机的AI眼镜甫一亮相,就成“爆款”。海内外客商纷纷戴上这款“神器”,实现现场跨语种沟通零障碍的同时,也直观地感受到:原来,人工智能正在“润物无声”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这,只是五年来,中国科技加速发展的潮头浪花一朵。“十四五”以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一项数据对比见证了巨变——中国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全球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一年一个“身位”,这攀升之速传递出一个坚定的声音:加速,建成科技强国!

  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一抔来自月球背面的“土特产”,藏着多少宇宙的秘密?

  2024年6月,我国嫦娥六号任务成功带回1935.3克月球样品,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的创举,也开启全新认识月球的契机——

  仅仅半年后,我国科学家取得的嫦娥六号月球样品首批两项独立研究成果,首次揭示出月球背面约28亿年前仍存在年轻的岩浆活动。这两项重磅发现分别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与《科学》上,令全球学者为之瞩目。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细数这个五年,中国科学家勇闯无人区,捷报频传:在量子领域,国际上首次实现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助力推进“第二次量子革命”;在生命科学领域,构建新型可编程的染色体大片段DNA精准操纵技术,破解基因组编辑的“尺度困境”;在通信领域,开创基于信息超材料的新架构无线通信系统,为未来的6G技术提供前瞻性的基础支撑……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目前,我国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高被引论文数约占世界总数的1/3,连续4年稳居世界第二;中国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由2021年的47.2万人年增长到2023年的57.5万人年,2024年,我国高被引科学家达1405人次,比2021年增长50%,占全世界的1/5。

  正如科技部部长阴和俊所说:“这五年,科技强国根基不断夯实。”

  “国之重器”加速涌现

  秋日里,一架从西安飞来的东航客机,稳稳降落在上海虹桥机场。

  9岁的董庭安走下舷梯,格外自豪地说:“妈妈告诉我,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大飞机——C919!”

  2023年5月28日,国产大飞机C919圆满完成首个商业航班飞行。两年来,该机型正式进入民航市场,不断飞出创新的新高度。

  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这提气的一刻,只是五年来“国之重器”加速涌现的缩影:“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CR450动车组巩固扩大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特高压输变电世界领先,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

  就在一周前,讲述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R1整个复杂训练流程的论文登上了《自然》封面。类似来自中国的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开辟着新赛道、塑造着新优势:多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同台竞技,打造百余个标杆应用场景;实现突破的人形机器人技术,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电力巡检等场景加速落地;日新月异的脑机接口成果,已帮助截瘫患者站立行走、盲人恢复光感,国产脑起搏器实现全面商用……

  超前布局、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综合交叉发力——这是创新的东方潮涌,正勾勒出人类生活越发美好的未来。

  区域科技创新形成全国一盘棋

  24个!这是今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排名中,中国上榜的集群数,几乎占到1/4,创新集群数连续第三年位居世界第一。

  摊开一张中国地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创中心交相辉映,成渝、武汉、西安等区域科创中心群星璀璨——

  没有司机,也没有方向盘,北京亦庄无人驾驶汽车在道路上顺畅通行。这个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正为无人驾驶的未来提供城市级的验证平台。

  不仅能在海底打洞,还可以“深海探针”。广东广州,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建成入列,“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和“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等重大科技平台筑巢引凤。

  既提供强大算力,又成为新材料创新策源地。川渝西部科学城,11个国家大科学装置布局建设,11家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挂牌运行。

  这些活跃的科技活动,形成了一个个崛起的创新高地。这个五年,国家不断加强区域统筹、央地协同,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形成全国一盘棋。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还有10年。时不我待,一浪高过一浪的创新大潮,正迸发出时代的伟力,助推中国这艘巨轮加速前进!

  (光明日报北京9月27日电)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8日 01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