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听,长江畔文明之城的澎湃交响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听,长江畔文明之城的澎湃交响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29 03: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听,长江畔文明之城的澎湃交响

——江苏张家港大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光明日报记者 苏 雁

  9月18日,朝霞升起。长江入海口的江苏苏州张家港港码头,一阵清脆悠扬的汽笛声划破天际。满载3万多吨货物的货轮缓缓驶离泊位,开启前往南美洲的航程。

  30公里开外的张家港永联村,华灯初上。灯火通明的永联文体馆内,村民、周边企业的职工在设施齐全的健身房、室内篮球馆尽情挥洒汗水;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内,三三两两埋头阅读的身影让人感受到岁月静好。

  临江而居的张家港人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将家乡从苏南“边角料”发展为全国百强县“前三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同DNA双螺旋结构,在相互赋能中不断推动城市蝶变,朝着现代化文明之城迈进。

听,长江畔文明之城的澎湃交响

张家港城市风景。 资料图片

听,长江畔文明之城的澎湃交响

张家港市集成电路产业促进中心,研发人员在工作。任广真摄/光明图片

听,长江畔文明之城的澎湃交响

张家港永新社区,大学生志愿者上阅读推广课。任广真摄/光明图片

  保持敢闯敢干精气神

  1986年,沙洲县撤县建市,更名为张家港市。从资源禀赋不足、工业基础薄弱的“边角料”,“逆袭”成为以全国万分之一土地创造千分之三GDP的强县,张家港靠的是什么?

  每段奋进征程,都有精神力量的支撑。回望来时路,这里创下多项“全国第一”:建成全国第一家内河港型保税区、修建全国县级市第一条高等级公路张杨公路、建起全国第一条城市步行街……每一个“第一”背后,都是张家港人白手起家、敢干敢闯的奋斗实践。

  走进沙钢集团智能轧钢车间,机械臂精准作业,数字大屏实时显示生产数据。从放弃窗框钢、引进75吨超高功率电炉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到整体引进德国蒂森克虏伯钢厂,再到打造超薄带生产线……沙钢一次次跳出舒适区,从小轧钢车间成长为中国最大民营钢铁企业,连续17年跻身世界500强。

  张家港的发展史,是每一个个体、每一家企业与这座城市相互成就的奋斗史。企业勇闯新路的背后,是这座城市“精准滴灌”的营商环境。

  苏州晶歌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勇,带领团队攻坚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外延片。通过100多轮技术迭代,团队不仅实现特定产品的国内首次量产,还将产品良率提升至95%以上,自2022年起实现了每年300%以上的销售增长。

  “自企业落地以来,地方政府在人才、生产场所、配套等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对一的支持,解除了后顾之忧。”黄勇的感慨道出了许多创业者的心声。

  设立百亿元规模“产业投资基金”、建成国家级留学生创业园和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载体、推行“线下会客厅+线上港才通”全天候服务……张家港以全方位保障,让人才心无旁骛地投身创业,也让这片土地成为创新创造的热土。

  城市的持续发展,需要踏准每次产业发展大潮的节奏。今年,张家港正式发布2025版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突出对重点产业链企业在技改、研发等方面的扶持,加快打造冶金新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智能高端装备、高端纺织、新能源5大千亿级产业和若干个百亿级产业,夯实城市发展底气。

  擦亮城市温暖底色

  不久前,张家港经济开发区(杨舍镇)花园浜社区,一条“召集令”在居民微信群迅速传播。

  “我们线上依托居民微信群发出倡议,鼓励居民管好‘门前’事;线下组织网格员深入小区,面对面动员邻里、商户,齐心协力共建美丽家园。”花园浜社区党委书记赵晓介绍。

  花园浜社区建设时间较早,部分房子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且缺少封闭式物业服务,日常维护成了大难题。如何调动居民共治热情,成为社区破解治理难题切入口。

  “‘召集令’发出后,第二天一下子来了10多个人,好几位都是年轻家长带着小朋友。”赵晓回忆。

  上午9时,一支由社区党员干部、热心居民等组成的志愿者队伍,穿梭于楼宇之间。他们走进楼道、钻入绿化带,仔细清除枯枝落叶、归整散乱杂物。

  “大家干得热火朝天,楼道杂物清理后,走路时心情都畅快了。看着家门口一点点变整洁,心里特别亮堂。”社区居民闵彩芬是志愿队伍的一员,她告诉记者,邻里间的相互守望,让老小区焕发新光彩。

  在几条街开外,国贸弄的集中攻坚同样热火朝天。烈日下,“志愿红”“环卫橙”“城管蓝”三抹亮色格外耀眼,他们与沿街商户、市民群众形成多方合力,一同将巷道夹缝等“隐秘角落”彻底清理干净。

  20世纪90年代初,80万张家港人靠着一把把笤帚,扫出了全国首批“国家卫生城市”。以此为开端,文明张家港阔步前行。

  从1994年率先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到2005年获评首届全国文明城市,再到如今连续7届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张家港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始终走在前列。

  初秋的暨阳湖畔,张家港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活动室内,心理关爱文明实践主题活动现场座无虚席。美妆老师叶子带着市民翩翩起舞,让大家重新认识自己的独特之美。“仿佛做了一次心灵SPA。”参与者表示。作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城市,张家港提出“全民健心”理念,实施“全民健心工程”,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目前,张家港已有全国道德模范(含提名奖)5名、中国好人33名,荣获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10项;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全域模式”,累计注册志愿者35.6万名,志愿服务总时长超1412万小时……张家港在精神文明建设成效上硕果累累。

  深化城乡文明建设

  今年7月,张家港制定了《深化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把文明城市建设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城市环境面貌和社会文明程度,让城市更有温度。

  文明藏在贴心服务里。8月16日正午,外卖骑手郑志浩熟练地将电动自行车停进“小哥驿站”的阴凉处,一口喝掉志愿者递来的水,消解了些许炎热。

  近年来,张家港聚焦新就业群体所需所盼,建成全省首个24小时代驾小哥驿站、上线42家暖“新”食堂、出台暖“新”关爱基金救助政策,推出“小哥食堂”“小哥澡堂”等暖心服务场所。

  富了口袋富脑袋。由长江滩涂围垦而来的永联村,沐浴着党和国家好政策的春风,发展一路高歌猛进。2024年,永联村1.1万名村民从村集体直接分配的收入人均达1.7万元。

  永联村民满满的幸福感,不仅来源于其物质的丰富,也在于精神的富足。2004年起,永联村设立“文明家庭奖”;2022年,打造全国首个村域数字乡村信用平台,将文明行为转化为可享福利的“永联分”。

  打开“永联一点通”App,村民王阿姨用A+信用等级为孙儿兑换了一张苏州江南农耕园门票,“这是福利,更是份光荣”。目前,信用平台已累计实现权益核销2万余次,兑换金额超50万元。

  以永联村为代表,张家港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超1700万元,城乡收入比进一步缩小至1.78∶1。

  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更要考虑生态文明,为子孙后代留足发展空间。张家港拥有80.4公里长江岸线,占江苏全省长江岸线总长的18.6%,一江清水、一片绿岸、一声鸟鸣成为全民共护共享的宝贵财富。

  白露时节,在长江西水道湿地,生态摄影师王永祥拍摄到10余只“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成群活动,“过去最多看到三四只同时出现,这次一下子有十几只,说明湿地生态质量大幅提升了”。

  随着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张家港正成为众多鸟类迁徙路线上的重要“服务区”,在西水道被观察到的鸟类超340种,占苏州市鸟类种数的80%以上,占江苏省鸟类种数的70%以上。

  曾遍布养殖场的双山岛通过“整岛保护”变身旅游胜地;张家港湾生态修复提升后成网红打卡地;张家港港务集团完成2390吨碳资产交易,实现“绿色颜值”向“金色产值”转化……张家港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以系统性治理勾勒生态与发展共生立体画卷,让市民在鸟语花香中共享发展成果。

  站在张家港湾的观景台远眺,江水奔涌,百舸争流。新时代新征程,张家港这座勇立潮头的现代化港城,正在书写更多精彩故事。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9日 05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