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原始昆仑的人证物证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原始昆仑的人证物证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29 03: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神话学研究院首席专家 叶舒宪

  从见诸文字记载(包括甲骨文、金文)的时间判断,昆仑神话的书写仅有两千多年,不会早于周朝。而催生昆仑神话的文化基因——玉石神话信仰,其产生年代要比夏商周时代还要早五六千年。简言之,没有伴随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并且万年传承不衰的玉石神话信仰,就不会有后来的昆仑神话。昆仑作为古今公认的第一神山,是信仰时代的产物。玉石信仰和神话体系,在近代逐渐被遗忘,这导致人们对昆仑在哪里聚讼纷纭。

  秦始皇求仙药的行为,在史书中一直是指向东方。尕日塘秦刻石(公元前210年)则把人们的目光转向西部。尕日塘秦刻石三十七字中,有“陯”字却无“昆”字。现代地理学认定的青海三江源,在秦代和先秦未必是当时人认识到的黄河源。

  综合考察上古文献记录,聚焦先秦时代曾到过昆仑的人物和从昆仑来到中原的人物,可大体得出三类主人公。

  从华夏去昆仑的人有谁?第一位是后羿,求西王母不死药,涉及月神与玉兔神话(《淮南子》)。第二位是周穆王,他以两件玉礼(白圭、玄璧)觐见玉女神西王母,并运回中原大量玉石(《穆天子传》)。第三位是屈原,他在幻想中“登昆仑兮食玉英”(《楚辞·九章·涉江》)。将这三位先秦时代到过或在幻想中到过昆仑山的人物的故事,做“合并同类项”处理,结果发现,三人皆与玉石崇拜(永生不死信仰的显圣物)的神话信仰密切相关。这可佐证昆仑作为现实的地理之山的特质,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又出现了玉山、群玉之山,瑶池、瑶之圃(《涉江》)、轩辕神宫之类的地点名称。

  以上三人中,第一位是神话英雄,第二人是西周第五位天子,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他是在西域高海拔地区留下汉字刻石的第一人。《穆天子传》卷三明确记载:穆王和西王母唱和之后,“乃纪名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

  如果要在这三位到访昆仑的先秦时代历史人物之外,找出一位也到过昆仑(父辈昆仑)的真实人物,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西汉英雄张骞。

  张骞的出使与古人信仰中的河源、玉源都有关系。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取道新疆南疆的于阗国返回,从于阗南山采集和田玉标本带回朝廷。汉武帝看到这批从西域远道而来的宝玉,亲自查验古书,为新疆于阗南山定名昆仑。这可证明古人认识昆仑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那就是看有没有大量的美玉(其山多玉石)。凭此钦定命名事件,可推知西汉之前的秦人和先秦所认定的原始昆仑之判断标准:有玉才是昆仑。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发生在秦尕日塘石刻之后的91年,而他第一次出使西域在公元前138年,即尕日塘秦刻石之后的72年。这19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变化,就是汉武帝打败河西地区的匈奴,解除了游牧民族在西北方向对汉朝的威胁。这是张骞使团能够顺利完成第二次出使西域任务并全身而退的前提条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不同遭遇,间接证明中原人去西域旅行的巨大风险,不只是有自然因素,还有更要命的人为因素——当地人对外来的中原散客的巨大威胁。这就让我们不能不认真思考:秦人如果去青海三江源地区采药,安保问题如何解决?如果没有周穆王那样的“六师之人”的大军护送,或秦兵精英组成的骠骑小分队保驾护航,那么翳必然会冒九死一生的危险。

  从昆仑来中原的有谁?

  第一位是黄帝,他是峚山种玉人和传播玉种的人(《山海经·西山经》)。黄帝的神宫在昆仑山上(《穆天子传》),司马贞《史记索隐》说,黄帝都轩辕之丘。

  如何理解《西山经》所叙黄帝在峚山播种出天下至宝的玉种即玄玉(瑾瑜),以及《穆天子传》记穆天子在昆仑山上朝拜黄帝神宫的问题呢?将《西山经》所记自峚山至轩辕之丘的所有山峰排列在一起看,也许就能看明白:

  峚山(黄帝种玉之山)—钟山—泰器之山—槐江之山(玄圃·多琅玕、黄金、玉)—昆仑之丘—乐游之山(多白玉)—赢母之山—玉山(西王母所居)—轩辕之丘(洵水流注于黑水)—积石山(河水冒以西流)。

  这是一系列出产宝玉之山组合而成的巨大山脉,唯有中间的一座山称“昆仑之丘”,其实整个山脉也可以视为总体的昆仑。西王母的居所被认定在昆仑之丘更西面的玉山,而黄帝的活动范围显然更广大,即包括昆仑之丘以东一千多里的峚山,也包括昆仑之丘以西的轩辕之丘。华夏共祖黄帝和黄河河源、天下最美的宝玉之源,就这样三位一体地统合到昆仑神话中。

  第二位是禺氏(大月氏),他是运玉人。《管子·揆度》:“至于尧舜之王,所以化海内者,北用禺氏之玉,南贵江汉之珠。”《管子·国蓄》:“玉起于禺氏,金起于汝汉,珠起于赤野,东西南北距周七千八百里。”

  第三位是西王母,她是献玉者。《今本竹书纪年》帝舜九年,西王母之来朝,现白环、玉玦。(参见《大戴礼·少问篇》,《中论·爵禄篇》略同)

  将以上三人的故事再做“合并同类项”处理,结果又都是指向玉的神话信仰。

  从远古文化记忆的角度看,这些与昆仑神山崇拜相关的古汉语文本,虽多为神话传说,但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共同体现出非常古老的玉石崇拜情结和文明价值观,对应的是《管子》所排序的华夏价值物谱系。《管子·国蓄》所言三类圣物排序是:“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三币握之……先王以守财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

  这话也就大致相当于后世俗语所说“黄金有价玉无价”。从本文主题“无玉不昆仑”原则看,扎陵湖地区迄今还没有发现透闪石玉矿脉存在的条件,若将此地判断为原始昆仑所在,则可能犯了“孤证不立”的错误。

  文学人类学团队十七次玉路考察结果,得出5.0版的西玉东输史。可以从我国西部玉矿脉开发并输送中原的年代表,重新审视原始昆仑系列之山的多米诺生成顺序:

  1.武山县鸳鸯山墨绿色蛇纹石玉,约5500年前;2.临洮马衔山玉,约4100年前;3.祁连山酒泉黑河(弱水)玉,约3800年前;4.祁连山敦煌三危山玉,约3500年前;5.肃北马鬃山玉,约3500年前。

  这五个出玉、用玉的古玉矿遗址,全部在新疆以东的甘肃,并从上五千年贯穿到下五千年。它们才是如今可用物证得到实证的原始昆仑所在。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9日 08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