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专家观点】
荒漠化不是沙漠边缘的局部现象,而是向人类生存空间持续蔓延的“地球之癌”;它不是单一的环境问题,而是牵动生态、经济、社会多领域的系统性危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对防沙治沙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防沙治沙特别是“三北”等生态工程建设的决策是非常正确、极富远见的,我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防沙治沙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
“三北”工程实施46年来,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4.8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13.84%,初步筑起了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长城”。全国荒漠化与沙化调查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已实现4个调查期“双缩减”,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双减轻”。中国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截至2024年底,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
根据全国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调查数据,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57.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6.81%,分布在18个省(含自治区、直辖市)的534个县(含旗、市、区)。
荒漠化的形成一方面有生态环境脆弱的因素,另一方面有人为因素影响,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樵采和滥伐,工矿、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未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等。
荒漠化等土地退化问题严重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威胁人类安全。其危害表现在造成生态系统的毁灭性破坏、给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带来严重损失、影响粮食安全和水安全等方面。
荒漠化治理和防沙治沙不仅是生态治理问题,更是战略工程、长远工程、文明工程。它关乎亿万人民的民生福祉,更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回答的重大命题。
中国的防沙治沙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49年到1978年,处于初步探索阶段;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防沙治沙工作快速发展;2000年之后,防沙治沙工作迎来转折点,国家投入明显增加,治沙工作稳步推进,荒漠化土地面积开始净减少,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防沙治沙工作迈上新台阶。
我们总结了三大成功经验。一是防沙治沙必须坚持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结合,使农牧民不再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增收,由此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二是防沙治沙离不开科技创新。防沙治沙的需求推动了科技治沙的发展,而科技治沙的发展促进了防沙治沙的高质量发展,使我国逐渐成为今天的治沙大国,并引领全球的荒漠化防治。三是以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带动区域荒漠化综合治理,以国家投入为主体,全社会参与,带动荒漠化防治走向绿色低碳、系统治理,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迈进。
我国荒漠化防治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关键在于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一张蓝图绘到底。具体而言,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落实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坚持党对防沙治沙工作的全面领导,将防沙治沙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一项重要任务,全面加强组织管理。二是健全法治体系,创新政策机制,不断完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为核心,森林法、草原法、湿地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黄河保护法等法律相衔接的法治体系。三是强化科技支撑,推动精准决策。我国通过组织实施“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成功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防沙治沙路径。
值得强调的是,治沙事业形成了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格局。广大中国人民用双手、汗水和生命与黄沙抗争,涌现出一批治沙先进典型和治沙英雄群体。一代代普通人的接力奉献,让绿意在黄沙中不断延伸,让祖国的北疆生态越来越好。
走好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一要因地制宜。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建设的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科学治沙,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国家林草局指出:要治可治之沙、需治之沙,不是见沙就治,而是重点治理因不合理人为活动导致沙化的土地、治理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区域,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坚决反对“向沙漠腹地进军”的冒进思想。
荒漠化防治必须坚持近自然恢复的理念,即利用本地乡土物种,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到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地带性植被接近的生态系统。需要澄清的是,“树治沙”“沙变土”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荒漠化防治的基本原则是,科学规划,分区施策,尊重自然,因地制宜。
二要系统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着力培育健康稳定、功能完备的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近年来,“三北”工程建设理念发生重大转变,从植树造林和防护林重点治理向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转变,从点状治理、被动应对,向“统筹沙源区和路径区、上风口和下风口、流域上中下游”的联防联治、主动作为转变,实现科学规划、系统治理、因害设防、分区施策。
展望未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转变发展方式,走绿色发展之路,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奇迹,对全球环境治理作出更大的自主性贡献,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光明网记者金凌冰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30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