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校馆弦歌】
光明日报记者 张哲浩 李 洁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庭鹤
一张泛黄的粉色乘车证,何以成为“镇馆之宝”?
“因为这张交通大学支援大西北专列乘车证是西迁精神的具象写照。”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博物馆馆长吕青介绍,“乘车证上的标语——‘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承载着老一辈交大人踏上征程时的坚定与热血,也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传承弘扬西迁精神。”
新学期伊始,西安交通大学大一新生分批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他们的脚步放得很轻,目光却格外郑重,西迁专列乘车证、卧式铣床、一本本卷边的笔记本,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渐渐浮现在眼前……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业待兴。一批满怀热忱的交大师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奔赴渭水之滨。
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教授,彼时年过半百、妻子卧病在床,可他深知西北建设需要专业人才,毅然踏上西迁之路;中国热能工程学科创始人之一、多相流热物理学科的先行者和奠基人陈学俊教授,和夫人将房子无偿交公,带着孩子扎根西北,一走就是一生……
60多个春秋流转,西迁精神历久弥新。2018年12月11日,交大西迁博物馆正式开放。如今,交大西迁博物馆已成为红色地标——获批首批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首批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33项荣誉,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路线”等。
为弘扬西迁精神,交大西迁博物馆探索了多元路径。“我们以高校阵地、馆藏资源为依托,构建‘大资源’联动体系;打造‘大课堂’,开设西迁通识课筑牢思政根基,开展主题社会实践,让西迁精神在行动中扎根;用微话剧、微电影、微视频等形式激发‘大活力’,让年轻人愿意听、听得进。”吕青道。
今年5月,《向西,再向西》话剧在交大西迁博物馆上演。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24级本科生陈宇宸饰演彭康校长,在复原的校史场景中与同学们对话:“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容器,更是精神的剧场。”通过沉浸式展演,彭康校长“扎根西北、建设祖国”的坚定身影变得可感可触。
“老一辈交大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服务国家发展的爱国热情特别打动我。”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张源铖说,“这种为国攻坚的精神,也一直指引着我在科研路上找方向、定目标。”
从黄浦江畔到渭水之滨,从一本本手写教案到一座盛满记忆的博物馆,从一代人的奉献到代代人的传承——这,就是西迁精神。它用六十多载的传承诠释着:一所大学的伟大,不仅在于学术成就的高度,更在于其精神沉淀的厚度与家国情怀的温度。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30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