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编者按
新中国的76岁华诞即将到来。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广大师生仍沉浸在纪念活动带来的震撼与感召之中,激发出自信、自豪、奋勇担当的精神力量。
这堂“大思政课”为什么能让青年师生备受鼓舞,怎样用好纪念活动这本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如何让爱国情、报国志始终在广大青年心中激荡?让我们一起听听高校师生、专家学者的声音。
音乐的呈现,精神的传承
作者:李 刚(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记者晋浩天采访整理
作为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一名教师,一名有着34年党龄的党员,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3000人合唱分指挥团队训练总指挥的任务时,“党的召唤,国家使命”八个字立刻在我心中浮现。这是我继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之后,第4次承担国家庆典合唱分指挥团队训练重任。沉甸甸的使命感让我彻夜难眠——这不仅仅是音乐的呈现,更是历史与精神的传承。
彼时正值我的腰椎旧病复发,久坐久站都刺痛难忍。从遴选到合练、从校内排练到封闭训练,600多节课的120天里,我靠着兜里揣着的止痛片,一次不落地坚持了下来。
此次合唱筹备时间很短,只有以往时间的一半,因此,对人员素质要求更高。结合前三次经验,我定下“政治素养最硬、组织能力最强、音乐感觉最好、形象气质最佳、指挥状态最优”的“五最”标准。多轮考核后,20名学子脱颖而出。动员会时,我看到了他们眼里的光,这让我更加确信,这支队伍定能扛住考验。
10天的封闭训练开启后,我们每天的训练时间长达12小时。在训练中,存在两大难点:《松花江上》旋律慢,易导致多指挥节奏偏差;《保卫黄河》旋律快速,需兼顾力度与整齐。于是,排练《松花江上》时,我用节拍器逐句卡节奏,让大家找到并记住“慢而不拖”的感觉;合唱《保卫黄河》时,我设计“短拍快挥”动作,手把手纠正手型,确保挥拍有力且统一。
河北省邢台市建立思政同“邢”讲师团、实践基地、精品课程库,为学生们打造丰富生动的“大思政课”。陈雷摄/光明图片
为达“分毫不差”的目标,团队设计了拉绳训练规范挥拍轨迹,要求每人每天挥拍两万次;女生绑沙袋练力量,我也陪着加练;专家组每三天考核一次,我为同学们提前梳理薄弱点,进行针对性辅导……当孩子们面露疲态时,我常对他们说:“这是天安门广场的指挥台,每一拍承载的都是国家信任!”
7月的北京高温难耐,广场声场延迟更让分指挥整齐划一的难度骤增。为此,我带大家反复模拟,教他们如何监听提取返送信号。看到有队员出汗头晕,我会及时递上水和藿香正气液,并鼓励他们:“现在多扛一会儿,现场就能少一分失误。”有次合练《松花江上》后,一个学生红着眼眶对我说:“老师,我终于懂得了这首歌里的血泪。”我拍拍他的肩说:“你们不仅要指挥好合唱,更要传递出旋律里的民族精神——这才是我们的责任。”
随着训练持续进行,我看到了越来越强的团队精神:有人背谱到凌晨,有人牺牲休息时间帮队友纠正动作,大家互相鼓励、废寝忘食。在我看来,这种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精神,比技术更珍贵。
9月3日,温暖的阳光照耀在天安门广场指挥台上。20名分指挥扬起双臂,《松花江上》《保卫黄河》等歌曲响彻广场,令人热血沸腾。终拍落下,孩子们热泪盈眶,我也红了眼眶——120天的坚守,终于换来了期待中的“零误差”。
经过这场历练,学生们从青涩学子变为“时代传声者”,“整齐划一、精益求精、万无一失、追求完美”的精神融入血脉。于我而言,最大的骄傲不是完成了这次任务,而是让孩子们懂得了“何为责任与使命”,这会成为陪伴他们一生的精神财富。
难忘的经历,让“真理力量”可感可叹
作者:谭名赫(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本科生)
光明日报记者晋浩天采访整理
“战斗意志钢铁一样坚强,红色基因血脉传承,军魂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不改变是信仰的力量……”
9月3日凌晨一点,华北电力大学食堂灯火通明,传出阵阵激昂的歌声。在出发去往阅兵场前,食堂师傅们熬夜加班,为我们准备了热气腾腾的饭菜。为表示感谢,我们演唱了演出歌曲《请你检阅》。一曲歌毕,热烈的掌声响彻食堂。
时间回溯到2021年,正上大一的我作为学校合唱团一员,有幸投身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合唱中。无数个日夜的排练,汗水浸透了衣衫,喉咙唱到沙哑,但我们心中燃烧的激情却从未熄灭。站在天安门广场上,当我们激情唱响《唱支山歌给党听》,那份深藏在内心的自豪感至今让我心潮澎湃。这份极其特殊而珍贵的人生经历,愈加坚定了我“矢志不渝跟党走”的信念。
在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武乡县第二中学校的师生们开展“开学第一课”活动。新华社发
2022年,我选择了参军入伍。在部队的日子里,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忠诚。每一次执勤站岗,每一次艰苦训练,每一次执行任务,都是在用行动践行这份忠诚。每当我疲惫不堪时,都会一遍又一遍地回想参军报国的初心。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自从接到参加纪念大会广场合唱团这项光荣的任务,华北电力大学参训师生便开始了长达数月的严格训练,大家牺牲了暑假休息时间,投入密集排练中。我带领参演的同学们练习军姿、训练体能、培养良好的个人形象,把我在军营所学化为服务同学、凝聚集体、团结向上的实际行动。4个月来,训练服换了又换,我们在训练场上的身姿越来越挺拔,豪情壮志一次次在歌声中喷薄而出。
当我们到达天安门广场,以最完美的状态、最昂扬的音调完成使命,内心激动万分。看着整齐的阅兵方阵,听着响亮的军乐,唱着激昂的歌曲;看着气球与和平鸽从头顶飞过,听到《歌唱祖国》在耳边奏响,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我和同学们都热泪盈眶,为祖国而歌唱,令我们无上荣光。
回到学校后,我和同学们多次交流,大家都觉得参加这样的国家盛典,不仅是完成一次重要的任务,更是上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这份自信与自豪,激励我们奋勇前行。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要把伟大抗战精神化作自己向学向上的内生动力,扎实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将来报效祖国夯实根基。
从“吃水人”到“护井人”,“必胜”信念更坚定
作者:屈美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本科生)
光明日报记者张亚雄采访整理
9月3日上午,北京。当直升机悬挂着“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条幅掠过上空,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的一名志愿者,我仰头凝望,与祖国脉搏共振的自豪与感动瞬间涌上心头。思绪不由得拉回10年前——也是秋高气爽九月天,爸爸妈妈带我来北京游玩,在天坛,正赶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彩排,飞机拉着彩烟从我们头顶飞过。那一刻,我欢呼雀跃,内心无比激动。
依然记得小学时参加文艺汇演,老师教我们唱《在灿烂的阳光下》。童声清脆,我们将歌词深深“种”进了心里:“从小爷爷对我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曾经苦难才明白,没有共产党,哪有新中国……”年岁渐长,当我从书本、纪念馆、老兵故事里真正触摸到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才恍然读懂“挖井人”三个字背后的千钧之重。
十分有幸,我能作为中国人民大学137名志愿者之一,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的保障工作。这是一个充实而又火热的夏天,我同一群可爱的人一道,在广场踏着黑夜、黎明与朝阳,做一枚小小的、忠于职守的“螺丝钉”,向无数为抗战献出热血乃至生命的人民英雄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学生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听取沉浸式“大思政课”。新华社发
演练期间,我几次踏入深夜的长安街,静立于自己的岗位,望向转播大屏。当画面停驻于纪念标识的一刻,那座从光辉之门中奔涌而出的“长城”,便一次次映入眼帘。此时我更加明白,长城不只是山海关与嘉峪关间的一个建筑奇迹,更是长存于人心的信念,是无数人朝着同一个方向彼此扶持、共同前进的模样。
我的服务岗位在观礼台口,无缘得见阅兵的盛大场面,但每当面对宽敞而庄严的长安街站立时,我总会凝视着不远处巍峨矗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强烈的历史感、使命感涌上心头。八十多年前的宏大抗战图景里,也是无数枚“螺丝钉”撑起了民族的脊梁。他们或拼杀在抗日的第一线,或在后方默默支援,而在今天,他们都以“人民”之名,汇成巍峨的丰碑,激励着像我这样的小小“螺丝钉”们接力前行。
这次难忘的志愿者经历,让我内心发生了从“吃水人”到“护井人”的转变。作为一名国学院的学生,我想,把祖国的需要放在心上,让“必胜”的信念永驻心间,以古典智慧解读中国,以当代笔触记录时代,正是我该不懈努力的方向。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30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