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乡村变迁中的生命交响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乡村变迁中的生命交响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01 03: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王俊虎(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延安大学文学院教授)

  陕北高原的地貌呈现出沟壑纵横的特点,这使得其与风沙形成密不可分的联系,风沙犹如这片苍茫大地上尽情展示才情的歌者,而陕北说书人的三弦则与风沙一同构成黄土地上赓续不息的生命交响曲。梦野的小说《土人人》(《中国作家·文学版》2025年第9期发表,《小说选刊》2025年第10期转载)以雄浑的笔触,在当下与历史交错的叙事中,谱写了一曲融合陕北民间说书艺人命运与乡土精神传承的赞歌。小说通过运用“土人人”这一反映陕北民众生活状态的意象,在风沙和三弦声中,传达了对说书艺人坚守与发扬传统技艺这一行为的礼赞。

  小说在主人公梁梁的奇异寻找中开篇,“在土路上,有放大的抬头纹,一条一条的。他觉得自己变了,谷草般的,快要由不了自己”。黑黢黢的脸庞、搂柴耙子的手,梁梁的形象已然浮现眼前。梁梁这般“土人人”的形象贯穿小说始终,这不仅是说书艺人行走江湖时满身尘土的写照,更是黄土高原儿女与土地血脉相连的生存隐喻。“土”在小说中被赋予多重象征,它不仅是三弦艺人们赖以生存的生命根基,更是给予这一艺术生命活力的母体。生长在黄土地上的人们从土里来、到土里去,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土里。小说中梁梁不断地寻找师傅坟墓的行为,不单是感怀师傅的恩情,实际上也隐喻着他在这一过程中寻找自身艺术之“根”。从牵梨峰、李苹峁再到桃园山、磨沙洼,他的每一次跋涉都在这片黄土地上留下烙印,每一次失望都代表着历史记忆在不断风蚀中渐渐模糊。作者将人物的身体感受与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当‘呼噜噜’的风沙打在他的脸面上,那沙子,就是他往昔的生活,一粒一粒的,饱含着酸楚。”在此处,肉身与风沙形成同构,深刻揭示了生活在黄土地上人们的不屈与顽强抗争。

  同时,这部小说立足于陕北这一特定的地域来反映艺术传承的艰辛,生动地诠释了“用陕北话写陕北人言陕北事抒陕北情”。这部作品中有着大量陕北地方语言元素,既有“摊帐”“铁疙蛋”“灰和尚”等方言词汇,还有“扑棱棱”等拟声词,使得作品的语言充满地方特色,作者通过深入挖掘民间流传的俚语俗语和地方方言的表达形式,为其作品注入独特的地方气息,增添了作品的民族性和独特性。

  《土人人》不仅是作者献给黄土高原的一部艺术史诗,也是一曲专为民间艺术传承者们奏响的慷慨悲歌。透过其雄浑细腻的笔触,我们得以在弥漫风沙的叙事情节中,窥见小说中被黄沙掩埋却永不屈服的人物图腾。梁梁的师傅登登用浸满鲜血的双手制作三弦,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琴身之中;梁梁背负歉意跋涉千山万水,在自我救赎中完成精神的皈依;八柱承接艺术薪火,在新的舞台上拨响三弦新音。“土人人”这个看似自贬的称呼,在小说中被赋予悲壮的尊严。登登夫妇的肉体虽归于尘土,在公墓中长眠,但他们的精神在弦音的震颤中穿越风沙,在后辈的艺术记忆中生生不息。当八柱在北京的辉煌灯火下奏响三弦,那悠远的旋律通过手机音响回荡在登登夫妇的墓前。登登师徒这一段熔铸血与泪的艺术传承史,使人深切感受到传统民间艺术扎根于泥土、淬炼于风霜的不朽生命力。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唯有守护那些平凡“土人人”的尊严与梦想,方可使乡土中国的灵魂在时代新风中奏响更加雄浑的生命交响。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01日 06版)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