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改进文风大家谈】
作者:王莉宁(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教授)
作品有滋有味才能入脑入心,要用丰富生动的群众语言来塑造好文风,其中一个好办法就是妙用方言。
方言虽是群众的家乡话、大白话,但其言之有物。每个地区都有一些特殊的表达特别精准传神,那些接地气的民谚通俗易懂、生动鲜活。“闭塞眼睛捉麻雀”“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深入浅出、清新朴实的“金句”让人听得懂、记得住,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传递出真抓实干、勤政为民的党风和作风。
方言之所以容易成为“热梗”,因其言之有趣。灵动活泼的方言往往成为点睛之笔。鲁迅的作品中不乏源自绍兴方言的重叠词:“白历历”“红惨惨”“寒颤颤”“直直落落”,事物性状模态跃然纸上。周立波在《山乡巨变》中写道:“她的脚力有些来不及,鞋子流水踢着路上的石头”,用了湖南益阳方言“流水”,表示“经常地、不间断地”,简练准确而不落窠臼。热播剧《繁花》在话轮转换时频繁使用“不响”这一上海话的叙述语,以留白埋藏着不可道破的言外之意。
方言之美,还在其言之有韵。方言中不仅有烟火气、泥土味,也蕴含着古雅风范。陆游感慨“人生适意即为之,醉死愁生君自择”,“适意”一词在吴方言中表愉悦畅快;四川话的“白雨(暴雨)”、河南话的“滴星(下雨)”,可在李白的“白雨映山寒,森森似银竹”以及辛弃疾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窥见延续千年的文脉传承。
“质而无文,行而不远”,以方言为桥梁贯通古今,为质朴文风夯实文化底蕴,好文章可从中撷取文采、改善文笔、贯通文气。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03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