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高 平 陈 雪 光明日报通讯员 陶语嫣
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及西辽河流域相继出现文明起源迹象。这一学术发现,被认为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开端。作为2025北京文化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文化论坛西辽河文化专业沙龙日前在京举行。活动发布了西辽河文化最新考古成果,并宣布建立冀蒙辽西辽河文化发展工作联席机制。
西辽河文化区横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及冀吉部分地区,是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区域。论坛上,内蒙古自治区宣传部部长包献华介绍,2023年12月,国家文物局公布探源工程第五阶段成果,进一步提出距今5800年左右西辽河地区“已进入古国时代”,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整体格局提供了重要学术依据。
在“西辽河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现代意义”专业沙龙上,内蒙古、辽宁、河北三省区分别发布了“十四五”期间西辽河流域的系列考古成果,为研究该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及文明探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金松介绍,2021年以来,内蒙古在西辽河流域开展一系列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例如,在新石器时代乌兰图嘎遗址发现房址、灰坑等遗迹110余处,出土遗物1800余件,可将中轴线建筑布局特点追溯至距今8000年左右的兴隆洼文化时期。2023至2024年,赤峰市敖汉旗西刘家屯遗址发掘出土陶、石、骨、蚌器物300余件,明确了房屋结构、器物组合和纹饰特征,丰富了兴隆洼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特征。此外,新石器时代彩陶坡遗址、元宝山积石冢,以及青铜时代小塘山、西大梁、稻田村南等遗址也都有新突破。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宝玉介绍,2022至2025年在朝阳、阜新地区共调查红山文化遗址847处。结合调查发现,初步确认红山文化最大分布范围已近30万平方公里。其中,大凌河流域朝阳地区约6000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红山文化遗址230余处,其中220余处为新发现。位于辽宁朝阳的马鞍桥山遗址,是目前辽宁省发掘面积最大的新石器时代聚落址,主体年代为红山文化早期,并包含兴隆洼和青铜时代遗存。“这些考古发掘为建立红山文化的年代框架、认识遗址的性质功能及演变、文明化进程中的社会特征提供了重要资料。”白宝玉强调。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表示,近年来河北在西辽河流域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遗址,并开展了重点遗址发掘工作。相关成果为研究红山文化晚期的扩展及其与周边区域的交流提供了新的材料。
考古学的深入推进,也为文化保护与利用提出了新课题。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解冰表示,应在研究阐释、文物保护、传播推广三方面着力,加强遗址展示与博物馆建设,同时多渠道传播文物故事。中宣部文艺局局长陈名杰指出,要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高站位、大格局认识申遗和保护工作,借助新技术讲好文明探源的故事,让公众在参与中增强文化自信。
地方层面的探索亦在持续展开。河北提出加强考古调查与重大课题研究,推动古老纹样在数字化中重焕生机。辽宁则构建“一院一站一园,一会一剧一刊”的整体布局:成立红山文化研究院,设立考古工作站,进一步强化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工作,创办红山文化国际传播大会,排演舞台剧《红山》,并推出学术期刊《红山文化研究》。
会议期间,河北、内蒙古、辽宁三省区文物部门共同签署《冀蒙辽西辽河文化发展工作联席机制》,明确将在联合考古、遗址保护、成果阐释和国际传播等方面协同发力。西辽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篇章,将在统筹保护、深化研究和创新传播的合力推动下,更好融入当代文化建构,展现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04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