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时评】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群众“家门口”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时评】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群众“家门口”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09 03: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时评】

  作者:尚庆飞(江苏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

  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能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创造生产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将“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更好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总体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勾画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文化资源的“路线图”和“施工图”。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何让优质文化资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发挥润物无声的作用,既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人们的共同期待。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优秀文化的要求更高。为此,近年来不少地方都在积极探索各种创新举措,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比如,在江苏苏州,苏州评弹与侗族大歌交流碰撞,让游客在轻松的环境中体验非遗混搭的新玩法;在浙江建德航头镇,耍水袖、踢枪……一曲高亢激昂的婺剧《穆桂英挂帅》让村民们听得心潮澎湃;在湖北省黄梅县小南街,一群“绣娘”在黄梅挑花传习馆内拜师学艺,她们不仅习得了技艺,而且传承了非遗,让传统艺术后继有人……实际上,近年来不少地方从多方面进行创新,让更多的优秀文化资源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田。

  实践证明,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具有显见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它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高雅艺术,体会优质文化带来的幸福感。对一个国家来说,文化既是其繁荣进步的重要标尺,也是不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通过机制创新、方式更新、平台搭建、空间拓展等,推动更多的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就是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待,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丰富的精神食粮,让优质文化资源成为群众的“家常饭”。

  另一方面,它能带动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文化领域不仅仅是意识形态较量的“战场”,也是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的“市场”。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可以产生乘数效应,扩充经济效益。江苏南京市浦口区“艺术点亮乡村”的创新探索就是如此。它不仅把一批批艺术创作者带到了乡村,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大师创作,还带动了当地的文旅产业,让富含本地特色的文创产品不断走向市场,曾经沉寂的民宿行业也搭上了重整旗鼓的“顺风车”。

  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发力。进入新时代,广大群众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呈现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就决定了当前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不仅仅是解决“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要着力解决“好不好”“优不优”的深层次问题。因此,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必须先解决其源头问题。优质文化资源的重要源泉之一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俗等都是源头活水,都可充分挖掘、大力弘扬。

  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还要解决方式是否多样、是否精准等问题。只有多元多样、精准有效,优质的文化资源才能直达群众心田。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巧借新技术,通过数字电影机把质量高、类型多的影片送到群众身边,备受欢迎。这些案例生动表明,要充分应用现代技术助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大餐,让更多的优质文化以更加鲜活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滋养人们的心灵。

  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往往离不开一定的空间载体。因此,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也是重要支撑。从一些地方的实践探索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乡村广场、礼堂、戏台、农家书屋、乡村美术馆、作家书屋、村艺工坊等都是重要的载体,都可以成为汇聚优质文化资源的重要阵地。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诉诸长远、诉诸千秋万代的情怀。进入新时代,要立足于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文化产品供给。从这个意义上讲,着力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既是时代要求,也是永恒主题。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09日 02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