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秋,从乡野而来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秋,从乡野而来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0 04: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王本道(辽宁省作协原副主席)

  白露过后,秋,实实在在地来了。

  因为在城市长大,少时的我对秋的认知不过是“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五六岁时,我心中有过一个疑问:秋天是从哪里来的?

  20世纪60年代的第一个秋天,我升入初中学习。开学一个月后,学校组织我们到附近一个县的公社参加“学农”活动。在几位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自带行李,先是乘坐了半小时的火车,接着乘马车,颠簸了近一个小时,终于到达目的地。跳下马车,举目四望,豁然开朗,似乎一下子进入了童话的世界。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农村。眼前,群山耸峙,连绵起伏,平畴上是一眼望不到尽头、即将成熟的庄稼。清凉的风吹过,送来阵阵果香和稻香。

  我们住在老乡的家里,每天和当地农民一起收秋。说是“劳动”,其实我们只是干些拔花生、拔地瓜之类并不重的农活,多数时间是跟着几位老农识别各种农作物、了解收割方法。中秋那天,老师给我们放了半天假,带领我们到山野田间去玩。登上半山腰,望向广袤的大地,由于天气渐凉,漫山的树叶、藤蔓开始变色,层林尽染,野花争奇斗艳。天空一片湛蓝,澄澈得如同一汪湖水。我想起童年背诵过的刘禹锡的诗句:“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秋,从乡野而来。

  1968年秋天,我作为“老三届”中的“老高三”毕业生,来到农村“插队”,在乡间度过了三个完整的秋天。在辽南瓦房店一处偏僻的山区,我和当地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虽然清苦却丰富多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乡野之美。阳和启蛰、布谷催春之际,勃勃生机在田野上流荡;天朗气清、姹紫嫣红的秋,深邃而热烈,更是令我沉醉。秋日,我一次次地站在原野上,望秋雁高飞、秋实累累,勾起无限遐想。

  岁月如流,时移世易,后来我调入素有“北国水乡”之称的盘锦,至今已逾四十载。盘锦的这方乡野,让人想起三千年前先人在《诗经》中描写的“蒹葭苍苍”“大田多稼”。盘锦全域有四个大苇场,连片的苇田面积达120万亩。秋日,遍野的芦花在秋风中轻轻摇曳,那便是“秋风送信来”。这个时节,我总会采回几枝芦花插在花瓶里,可以放上一整年。盘锦又是我国水稻的重要产区。盘锦大米晶莹剔透、颗粒如珠,煮熟后柔软润滑、清香适口。有客人到此,主人常常会在酒菜上桌之前,先请客人吃上一小碗大米粥,讲究的是“别让酒菜搅和了盘锦大米的原味”。

  又是一年中“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时节,我与几位文友来到辽东湾畔的一个农场。眼前,无垠的原野稻浪翻滚,溢彩流金,如同铺上了一层厚实的褥子。细看那稻穗,每一颗稻粒都饱满鼓胀,在秋阳下富有光泽。此时,早熟水稻已经开镰收割,我仿佛闻到了从农家小院飘出的新米的香气。

  芦苇花海、千重稻浪,都是秋日乡野的馈赠。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0日 1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