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刘卓红(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大历史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正确研判时代方位并掌握历史主动的基础上,全方位把握社会要素、时空方位、时代大势、历史规律、社会结构的新社会历史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大历史观,坚持用历史规律和历史主动相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阐释历史,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都置于大历史观的宏阔视野中,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将我们党对一系列关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科学认知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展示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历史自觉认识的科学态度。
大历史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大历史观既秉承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又呈现当代的创新性发展,它将过往历史的内在逻辑、当下时代的现实逻辑联系起来,从而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脉络和走向作出合理的判断和解释。大历史观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放在一个总体坐标上进行考察,通过整体性思考展现历史的宏阔线索。大历史观集人民史观、实践史观、发展史观于一体,是对人民创造历史的整体过程、人民的多层次实践场域、社会历史发展全过程的科学认知,是全景展示人民群众通过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的完整历史过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大历史观成为当今中国共产党人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把握社会历史主体创造人类历史的人民史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主体。大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源起和演进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只有充分认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主体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才能科学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从事的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构成整个人类社会存续的基础,是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其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在生产物质资料和生活产品的同时也生产着维系自身生存和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的精神产品,虽然社会分工使社会意识获得相对独立的发展,但其归根到底都是人民群众从事生产活动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反映。最后,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主体力量,当旧的生产关系成为新的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人民群众作为代表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历史主体,是破除旧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主力军,是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的直接力量。概言之,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以及推动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是作为创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变革的主体的社会历史主体。
大历史观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起点描绘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创造社会历史的总体图式,是基于社会历史本体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整体过程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大历史观是在充分把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的前提下,强调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的人民史观。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百余年奋斗征程中,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始终扎根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的历史主体作用,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仅成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且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迈进。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主体理论,充分证明了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是我党不断获得事业成功的密码,因为“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
立足社会场域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实践史观
从根本上说,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实践史,坚持在全面把握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历史、发展历史和创造历史,是大历史观对实践与历史关系的科学认知。大历史观十分重视实践在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根本性作用,除了从实践的发生、实践的本质、实践的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考察外,也从人类历史演进的角度关注社会场域与人类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场域与人的实践活动密切关联,前者作为实践的产物一旦成为新的实践样态,必定会对实践本身和人类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的关系构成人类实践活动的主线,而实践主体发挥主动性改造实践客体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场域中进行,实践的内容和形式都与特定的社会场域有关。另一方面,实践主体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场域。实践作为由社会关系联结而成的群体性、协作式活动,是实践主体之间形成的交往关系的总和。实践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具有多维立体的结构性特点,不仅构成实践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且使实践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场域中发生、并不断变换方式,由此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大历史观从社会实践与社会场域的统一中阐析人类历史,以及通过社会历史进程、实践活动、社会场域三个维度把握人类历史走向,深化了对历史唯物主义历史概念的理解,彰显了大历史观是通过揭示社会场域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实践史观。
以历史一体化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观
大历史观是在把人类社会看作涵盖过去、现在、未来的集合体的基础上,从历史一体化的整体性思维出发,全过程地认知、把握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图景,对影响社会演进的时空等众多因素作出整体性回答。大历史观对人类社会历史作出全景式的阐释,呈现出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性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具有继承与发展辩证统一的一体化特征。
从存在论层面看,过去作为完成了的实践活动,一方面表征以往由实践结构及其要素构成的系统已经丧失了作为实践活动的在场性特征,另一方面则以实践结果的在场性为正在进行着的实践活动提供现实形态;现在作为在场的实践活动,则是在过往的实践结构及其要素的基础上展开的新的实践活动,它以现实性的存在揭示实践活动的在场性,并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作用;与过去和当下的实践活动相反,未来属于未在场的实践活动,只有当现在的实践活动完结并作为实践结果成为自身存在形态时才能获得在场性。总而言之,大历史观更强调整体性、持续性,强调过去、现在、未来作为不同的时空存在着密切关联,具有基于人类社会发展全过程的一体化特征。
从认识论层面看,历史虽然已经丧失了作为实践活动的在场性,但是作为已完成的实践活动,它是集实践目标、实践过程、实践结果于一身的完整实践过程,人们能够通过对这一完整实践过程的整体考察,总结实践经验、探析实践规律,获得对实践活动的完整看法。因此,无论是从实践目标的确定还是对实践活动认识的展开,以及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大历史观都集中把人类的认知贯穿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社会发展全过程,是强调将过去、现在、未来进行一体化考察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以大历史的视角将过去、现在、未来进行整体考察,彰显了大历史观是坚持历史一体化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观。
当代对历史唯物主义守正创新的社会历史观
一方面,大历史观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理论新方法,秉承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特质,形成了集人民至上的历史品格、问题导向的实践品格、时空交汇的整体品格于一身的社会历史观。首先,大历史观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是实现人的解放条件的观点出发,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目的和要求,只有正确运用生产力标准,才能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秉承了历史唯物主义人民至上的历史品格。“人民至上”是大历史观的本质要求,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大历史观评析历史功过、考察现实实践、审视未来蓝图的最终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充分彰显了大历史观的这一历史品格。其次,大历史观明确指出,对实践中问题的不断解决构成了人类历史进步的过程。因此,鲜明的问题导向也展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实践品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断发现问题、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主动提出问题就是在实践中找到事关全局、大局的根本性问题,而能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就要看是否能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的集中体现。最后,大历史观基于对社会共时性场域和历时性发展相统一的深刻认知,以人类社会发展的时空坐标形成阐析当下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理路,从而揭示了大历史观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整体性思维的科学方法论。
另一方面,大历史观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成果,尤其注重历史概念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通过强化历史思维、坚定历史自信,以及对大历史现象的理论化学理化阐释,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鲜明特点,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首先,大历史观主张回到历史中去,在主动探究历史规律中把握历史规律并深化认识,因为“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只有真正做到科学把握并顺应人类社会自身的历史发展规律,才能立足当下做到保持定力和迎接美好的未来。其次,大历史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全面认识党的历史,实事求是面对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回避、不否认,这是通过正视历史,更好地把握现实和预测未来的正确态度。显然,以历史主动精神面对历史,做到以史为鉴,坚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是我们党和国家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关键原因之一。最后,大历史观强化历史思维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全面把握,从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营养,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显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思维的重大方法论意义,就在于正确运用历史思维不仅能使人们获得增强历史自信的文化底气和精神动力,而且能为承担今日之使命担当和不负明日的伟大梦想提供科学的认识方法,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角度实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发展。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3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