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世界市长对话·敦煌”】
光明日报记者 王冰雅 尚 杰
经过约30小时的漫长飞行,土耳其马尼萨大都会市政府秘书长布拉克·德斯特第一次来到甘肃敦煌。这几天,他连连感慨不虚此行:“除了那些令人震撼的佛教壁画、手稿和雕塑,敦煌还有特别值得称道的——水资源管理。虽然地处沙漠边缘,但到处绿意盎然。”
10月13日,“世界市长对话·敦煌”在甘肃敦煌开幕。本次活动以“文明交响 和合共鸣”为主题,来自亚美尼亚、土耳其、尼泊尔等10个国家的市政府代表团、文化交流机构及学者代表齐聚敦煌,共同探讨文化城市治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
文明交流的当代枢纽
回溯历史,西汉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使敦煌成为“华戎所交一都会”。如今,这座城市继续以开放的胸襟,在推动文明互鉴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中国日报美籍高级记者艾瑞克·尼尔森分享了他的观察:如今来到敦煌的游客,不仅打卡莫高窟、阳关等传统遗址,还会走进新潮的精品书店、DIY工坊。在这里,他们可以动手制作书签、杯垫等手工艺品。“敦煌永远是这样一个交汇点。在这里,我们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相遇、相知、相连。”他说。
“不是我选择来到敦煌,而是它好像早已选定了我。”敦煌文化国际传播大使、甘肃政法大学俄罗斯籍教授奥莉娅·普隆金娜讲述了她的敦煌故事。2007年,舞蹈《千手观音》在她的家乡奔萨市上演,曼妙的飞天舞姿在她心中埋下了种子。
几年后,她来到中国学习中文和敦煌文化,后来又从事敦煌学研究,向世界各国讲述敦煌文化。“通过参与敦煌的相关工作,我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是敦煌让我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她表示。
遗产保护的创新路径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守护独特的文化身份、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这是本次对话的热门议题。
随着“敦煌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介绍,面对日益增长的游客压力,敦煌研究院创新推出了“总量控制、线上预约、数字展示、实体参观”的运营模式,在提升游客承载量的同时优化参观体验。
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敦煌将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肌理,将闲置厂房改造为集文创、展览、体验于一体的城市文化空间。在敦煌印局,日本自治体国际化协会北京事务所所长山本伦彦观赏了具有飞天、藻井等敦煌元素的文创产品后表示:“之前通过纪录片认识的敦煌,是古老的、历史悠久的,而今天我所看到的,是现代化的、年轻的敦煌。”
这种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之道,在全球历史文化名城中引发共鸣。“在威尼斯,那些昔日建造船舰的巨大厂房,如今化身为会议场所、展览中心,承办航海、工艺、影视、时尚等产业的盛会。”意大利威尼斯市代表艾丽莎·安德烈奥利分享说,“威尼斯与敦煌两座同样美丽非凡的城市,正通过生态转型、环境保护与修复的良性路径,共同建设着繁荣的未来。”
土耳其马尼萨市政府议员奥赞·克孚拉克提到了相似的理念。他说,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不仅在于对过去的珍视,更在于对未来的投资。秉持这一理念,马尼萨大都会市政府积极保护历史建筑遗产,加强城市历史与自然遗产的推广展示,大力支持地方手工艺的发展……
友城合作的未来愿景
本次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敦煌与国际友城的务实合作。开幕式上,敦煌市与亚美尼亚加尼市、土耳其马尼萨市签署建立友好城市关系意向书,并与意大利威尼斯市签署进一步发展友好关系备忘录。
“敦煌向世界展示了现代发展与尊重自然、守护历史的和谐共生之道。作为亚美尼亚最古老、最美丽的社区之一,加尼同样秉持着守护自然、珍视遗产的理念。”亚美尼亚加尼市市长蒂格兰·波霍肖扬说,“我们真诚相信,加尼与敦煌缔结友好城市关系后,将成为连接两国人民的桥梁,为文化、生态、旅游领域的合作发展注入动力。”
敦煌市委副书记、市长朱建军介绍,敦煌持续扩大“朋友圈”,先后与6个国家8个城市缔结为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入选“东亚文化之都”,连续3年举办“敦煌文化环球连线”系列活动,与30多个国家建立线上文化交流机制,向国内外讲述敦煌故事。
这种合作精神,在更具体的文化行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匈牙利国家博物馆代表贝思文博士谈到,敦煌艺术、中国书法与瓷器展览在布达佩斯受到热烈欢迎,而匈牙利民俗艺术、李斯特音乐与匈牙利当代设计也在中国多地展出。匈牙利科学院图书馆与信息中心和敦煌研究院开展文物数字化领域的合作,让历史文献在数据中重生,为敦煌学研究提供了便利。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4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