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文化评析】
作者:吕珍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档,主旋律电影表现出色。聚焦抗美援朝战争停战协定签订过程的《志愿军:浴血和平》领跑票房榜,揭露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的电影《731》位列第二。与此同时,在小荧屏和网络上,剧集《归队》、专题纪录片《胜利日——大阅兵2025》等也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和播放量。当前,越来越多的主旋律影视作品正在以良好的市场反响和口碑,成为观众的“心头好”。
主旋律影视作品成为文艺消费的新潮流,并非偶然。不少主旋律作品以新的叙事方式,呈现出新的思想内容,呼应了当下普遍性的社会情绪,打动了年轻观众。
在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呈现上,主旋律影视作品注重以国家民族叙事强化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突破西方话语垄断,致力于构建文明互鉴新范式。如电影《东极岛》再现了舟山渔民冒死营救英军战俘的义举,让“海上有难必救”的渔民祖训成为超越国界的人道主义宣言。电影《731》揭露日军细菌战的反人类暴行,展现绝境下国人不屈的反抗精神。这些发生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上的故事,构建了中国视角的二战史观,是我们主动争取更多国际舆论话语权的有效尝试。《志愿军》三部曲采用“家国同构”的手法回顾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彰显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立自强的意志,以及追求正义、维护和平的文化基因,回答了“如何获得和平”这一问题,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回击。在我国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国际影响力日渐增强的背景下,这种叙事既契合了观众建立共同体意识的精神需求,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选择。
主旋律影视作品在题材上的拓展和创新,也是其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重大历史事件、革命战争、英雄人物之外,更“边缘”的历史和更多样的人物成为主旋律影视作品的表现对象。以抗战题材的影视为例,电影《坪石先生》聚焦1938年广州沦陷后中山大学迁移粤北坪石的历程,讲述黄际遇等一批教育大家在战火中坚持办学、延续岭南文脉的传奇故事,以知识救国的独特视角,填补了华语电影中知识分子抗战的叙事空白。电影《生还》讲述了东北抗日联军的故事,还原了抗联战士们的悲壮经历及对抗日战争的巨大贡献,具有打捞历史的意义。专题纪录片《心安何处》寻访多名日本二战遗孤老人的生活现状,在个人创伤和家庭变迁中,折射出侵略战争的残酷,以及中国人民永不泯灭的人性和道德光辉。这种题材创新,使历史从单一的宏观叙事拓展到多元的人性图谱,更能引发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
青春化叙事则是主旋律影视作品赢得年轻观众的秘诀之一。如今,年轻人正在成为主旋律电影消费的主力军。相较于直接的道德宣教,他们更愿意在与剧中人物的情绪共振中代入自身经历,产生认同感。为适应年轻观众的这种心理,主旋律影视作品舍弃了十全十美的英雄形象,注重表现普通年轻人在大时代中的成长历程,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南京照相馆》中的邮差阿昌,从最初为保命而被迫为日军冲洗照片,到发现照片中的日军罪行进而觉醒、反抗,最终成为捍卫民族尊严和历史真相的勇士。他的内心挣扎和成长,告诉今天的年轻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历史的守护者和正义的捍卫者。《志愿军:浴血和平》将爱国主义具象为谈判桌上捍卫国家尊严的智慧博弈,通过主人公对“边打边谈”这一策略的认识深化过程,展现出和平的复杂性,证明真正的和平只能是浴血奋战的结果,而抽象的“爱与和平”不过是一种价值观神话。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这种叙事能够自然地唤起年轻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主旋律影视作品成为文艺消费的新潮流,是影视艺术深刻洞察时代情绪、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表现。这些作品让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从抽象的符号转化为有温度的情感体验,也让和平的代价、人性的光辉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这种叙事,既是文化自信的表达,也是文明互鉴的实践。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5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