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诗意中国】
作者:徐 鲁(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湿润的泥土和温暖的阳光里,一粒小小的种子,一段青嫩的树枝,都有可能落地生根,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
天马河是新会人的母亲河,清澈的河水、肥沃的沙洲,滋养着两岸的草木,也养育了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村民。无论是金色的黎明,还是沐浴着月光的夜晚,河水绕着沙洲流淌,沙洲护着榕树生长,鹭鸟们围着榕树飞翔……
生长在南国的榕树,也被称为“大青树”。榕树不适宜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在雨水充沛的南方,种子萌发力很强。因为飞鸟的啄食、传播,再加上风吹、雨淋,一些种子会附生于母树上,获得母树汁液的营养,长成许多倒挂的气根。这些气根能从湿润的空气中吸收水分,看上去生机勃勃。
不知不觉地,榕树在长大、长高,等到一条条悬垂的气根接触到地面,就会扎根入土,成为榕树新的“支柱根”,帮助榕树树干从土壤中吸取更多水分和营养。几年之后,大榕树枝繁叶茂,密密匝匝、郁郁葱葱的枝叶,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也形成了南国榕树一种常见的生态景观:独木成林。
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天马河河心沙洲上的“雀墩”,就是这样一处独木成林的景观:一株据说已有400多年树龄的大榕树上,无数的气根垂落到地面,扎进了树冠下的土地中,慢慢地成为新的树干。年复一年,经过丰沛的雨水的滋润,这株大榕树的根系和树冠不断蔓延、伸展,以至于树冠覆盖了面积近20亩的河心沙洲。
这是慷慨无私的大榕树与快乐的水鸟们,在美丽的南国合奏的一支音色明丽的生命交响曲。这支交响曲,从明代万历年间起,响彻至今,已经穿越了400年的风雨云雾,也成为万物有灵、生生不息的一种象征,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典范。
“雀墩”的形成,还有一个说法。据说400多年前,村民们有在沙洲上插下榕树桩固定船只的习惯,结果,榕树枝落地生根,多年后便“独木成林”。
“独木成林”还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要有足够大的沙洲和足够多的泥土,供无数条悬垂的气根落地生长。天马河一带的村民素来有敬畏自然之心,对家乡的草木爱惜有加。不知从何时开始,村民们自发形成了一种“日积一抔土”的习惯——每日收工回村时,都捎带回一小簸箕泥土,用来填充和加固沙洲。
因为有了“日积一抔土”的“加持”,靠着一捧捧、一筐筐泥土,沙洲渐渐扩展。大榕树也努力伸展着树枝,把一条条垂挂的气根,扎向更厚实、更肥沃的沙洲。
美丽的沙洲是天马村世代村民的家园。大榕树的怀抱,更成了鹭鸟和众多小鸟栖息的乐园。因为鸟雀越聚越多,当地人就把这里形象地称为“雀墩”。渐渐地,这片枝叶繁茂的树林,聚集和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小鸟。小鸟们在这里欢唱、聚会、安家,与这株精灵般的老榕树相依相偎,和谐共处。老榕树敞开自己的怀抱,就像撑开了一把只有在童话里才有的巨伞,给成千上万只小鸟一个最安全、最热闹的家。
1933年6月,著名作家巴金和友人乘船来到新会天马河旅行时,前后两次经过“雀墩”,沙洲、大树和欢唱的飞鸟,让他流连忘返。作家被“雀墩”的奇特景象所感动,写下了一篇文笔优美的游记《鸟的天堂》。这篇美文,长期以来也是小学语文课本里的篇目。此后,“雀墩”有了一个更美、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小鸟天堂。1982年和1984年,新会县两次派人到上海,邀请巴金先生题写“小鸟天堂”。
从巴金的美文里我们得知,1933年的“雀墩”,就已经十分壮观了:“有着数不清的桠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进了泥土里。一部分的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躺在水上一样。”奇特的景观让作家激动不已,产生了富有诗意的联想与礼赞:“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览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那么,常年栖息在大榕树怀抱里,以这片绿色沙洲为家的鸟雀,都有哪些呢?除了巴金美文里写到的画眉,据当地村民介绍,在这里栖息的更多的是各种水鸟,且以鹭鸟等涉禽居多,如白鹭、灰鹭、苍鹭、夜鹭、池鹭等,也有少量的游禽和鸣禽,如水葫芦、鸬鹚、黑水鸡、八哥、鹩哥、丝光椋鸟,等等。
400多年的历史,完全当得起“历尽沧桑”四个字了。小鸟天堂,有过灰暗、痛苦的经历,也遭遇过滥砍乱捕的生态危机。战乱的岁月,大榕树曾用它巨伞般的树冠,庇护着乡亲们和河洲上的小动物们;愚昧的年代,大榕树也用它交错的枝干和根茎,阻挡偷猎、砍伐。河水不停地奔向远方,时光也像河水一样默默流淌。所幸的是,大树依然在顽强地生长,小鸟依恋着大树,像孩子依恋着母亲。在沙洲边长大的孩子们,也像小鸟依恋着大树一样,依恋着这片土地,心里时刻牵挂着“小鸟天堂”。
先辈们“日积一抔土”的护洲美德,今天的人们怎能遗忘?这些年来,新会人像守护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园一样,不断为老榕树引来新的“树友”,为生生不息的小鸟们送上新的绿荫,也为古老的沙洲,增添新的力量。有一代代新会儿女的爱与守望,这里一定会成为永远的“小鸟天堂”。
鸟类学家、自然文学作家约翰·巴勒斯曾这样建议家长和孩子们:“你们不要去博物馆里寻找自然。请让爸爸妈妈带着你们去公园或海滩,看看麻雀在你们的头顶上飞旋,听听海鸥的叫声,跟着松鼠到它那老橡树的小巢中看看。当自然被移动了两次之后,便毫无价值了。只有你能伸手摸得到的大自然,才是真正的大自然。”如今,“小鸟天堂”已经成为新会的一处旅游名胜,每年都会吸引无数环保志愿者、自然爱好者和游客。尤其是暑期,来自全国各地的小朋友,前来“打卡”、游学,“跟着课本读中国”,亲眼看一看“小鸟天堂”的壮观景象,亲耳听一听400岁的老榕树和成千上万的小鸟们合奏的生命交响曲。
大自然是慷慨的。如果人们能像爱护自己的家园一样,去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给小鸟们营造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那么在我们身边,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小鸟天堂”——我们每天都能欣赏万千小鸟美丽的舞姿,倾听它们动人的歌唱。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7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