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姚亚奇
秋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里,蕤蕤草木沐浴着清晨的阳光,林场工人开始了忙碌的护林工作。这片成长着沙林杨、梭梭、杨柴的林场,站在防风固沙的前沿,坚守着这片美丽的土地。
新疆和田县,大型收割机在千亩紫花苜蓿种植基地轰鸣。从曾经的“不毛之地”到防沙治沙战场,再到如今长成3500亩紫花苜蓿,这里成了兴业富民的绿色宝库。
一个个绿色奇迹发生在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区。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累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05亿亩,沙化土地面积连续4个监测期持续净减少。重点治理区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沙化重点地区集中治理、规模推进
璀璨星空笼罩下,无垠沙海边,一场沙漠音乐嘉年华让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为欢乐的海洋。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新疆阿拉尔市,在沙漠边感受音乐表演、落日沙海。“参加沙漠音乐节是一次独特的体验,我们可以感受沙漠风情,踩在沙坡上听歌,仰望闪耀的银河,太美妙了。”浙江游客周女士说。
而曾经,在这片沙漠边缘,大风不时席卷沙尘而来,形成数十米高的“沙墙”,不断侵袭着绿洲,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阿拉尔、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十几个县市饱受风沙威胁。
改变,来自对沙漠从未停歇的征战。“十四五”以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系列防沙治沙工作的持续推进,为这片沙漠带来了更多可喜的变化。2023年6月,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召开,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随即展开。2024年11月28日,随着最后一株玫瑰花苗栽进塔克拉玛干南缘的沙土,3046公里的绿色防护带实现“合龙”,把34万平方公里的黄沙全部围起。
如今,从卫星俯瞰,广袤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四周,一条绿色“缎带”为这片黄沙织上了一条绿色“围脖”。这是世界最长的环沙漠生态安全屏障,是中国生态治理的生动呈现。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今年5月通车的巴音—蒲圪卜穿沙公路,成为库布其沙漠中的“绿色动脉”。路修到哪里,草方格就打到哪里。工人们在草方格里种下耐旱、耐盐碱植物,将流沙牢牢锁住。
“我们探索‘以路治沙’治理模式,实现以路划区、路定沙阻、路进沙退、路通业兴。”鄂尔多斯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十四五”以来,通过以路治沙、光伏治沙、工程治沙等方式,库布其沙漠治理率已达40%。
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布其沙漠,到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甘肃古浪八步沙林场、山西右玉……防沙治沙一线,丛丛绿意在沙地上铺展。
国家林草局荒漠化防治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坚持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先后启动实施“双重”、“三北”六期等重点生态工程,创建了一批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带动沙化重点地区集中治理、规模推进。
实现“治沙”与“致富”双赢
“农闲时来这里扎草方格,不仅能为治沙出份力,每天还有300元的收入。”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兴安庄村的科尔沁沙地综合治沙项目区,说起治沙的收益,村民曹金华满心欢喜。
奈曼旗地处科尔沁沙地主要分布区南缘,沙地蔓延曾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今年3月,项目区沙地综合治理工作正式启动,为这里描绘出新的发展图景。
“我们通过封沙育林、乔灌草混交等手段,遏制沙地蔓延态势。在科学治沙的同时,还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广泛发动农牧民群众就近参与,尽可能拓宽沙区群众的增收渠道。”奈曼旗林长制办公室主任沈志新说。
如今,草方格一望无际,覆盖了起伏沙丘。一株株柠条、沙打旺、苜蓿,在草方格间顽强生长,为沙丘带来了生机。项目启动以来,这里已完成人工固沙7500亩,栽种人工灌木1.2万亩,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实现了治沙与致富双赢。
在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付家机械林场,曾经为防沙固沙种植下的樟子松,如今也生出了“金疙瘩”。这几年,林场在樟子松上嫁接红松,采摘松塔,每棵树年收入可达140元;与樟子松相比,红松木材也可增加收益50%以上,为农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十四五”以来,各地着力提高防沙治沙综合效益,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牧草、经济林果、中药材、沙漠旅游等沙产业,建立了一批特色林沙产业基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据统计,目前,沙区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4,年总产值达1200亿元,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此外,各地还创新推广“光伏+治沙”模式,大力发展清洁绿色能源,提升防沙治沙综合效益,沙区农牧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为全球荒漠化防治作出中国贡献
“光伏治沙不仅实现了能源生产,还与生态保护、固沙相结合,有效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计与福祉,阻止了沙丘移动和荒漠化面积增加。”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蒙能85万千瓦光伏基地,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与水资源司副司长诺拉·贝拉穆尼实地感受中国荒漠化防治成效,欣喜不已。
“中国通过这一项目,不仅推动了国家经济发展,也为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作出了积极贡献。这是一个成功案例,值得更多国家学习借鉴。”诺拉·贝拉穆尼说。
荒漠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挑战,需各国携手应对。我国在防治荒漠化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开展荒漠化防治国际合作成为我国一张亮丽的“绿色名片”。
去年12月,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大会特别设立的中国馆里,“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技术、高效光伏设备、智能植树机器人等一系列展示,吸引了众多参会者驻足观看,促进了广泛交流合作。
今年9月,在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外方嘉宾高度赞扬中国荒漠化治理成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副执行主任伊丽莎白·穆雷玛评价,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成为荒漠化治理领域国际合作、知识交流与创新的重要平台,中国向世界展示了退化土地如何实现恢复与转型,并创造蓬勃发展的绿色经济。
国家林草局荒漠化防治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加大国际合作力度,推进全球荒漠化治理进程,持续加大对发展中国家荒漠化防治技术和项目支持,为推进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光明日报北京10月16日电)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7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