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时评】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时评】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7 03: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时评】

  作者:蔡宗溢(江苏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近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圆满落幕。3420名技能英才围绕106个竞赛项目展开巅峰对决,最终348名选手摘得金、银、铜牌。这场大赛生动诠释了“技能照亮前程”,激荡起技能报国的澎湃力量。

  技能人才作为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加快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对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以来,我国持续推进人才工作,进一步打通人才培养、流动、使用中的体制机制堵点,先后推出一系列释放人才活力、发挥人才效能的政策举措,特别是对于技能人才成长投入颇多。近年来,《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相继出台,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不断健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入“快车道”。“十四五”期间,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总量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已超2.2亿人,高技能人才突破7200万人,各类能工巧匠在千行百业尽情施展才华,以精湛技艺破解“卡脖子”难题,以创新实践助力产业迭代升级。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机器人等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产业链部分环节的精密制造、加工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为此,我国持续健全完善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各类培训机构为补充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十四五”以来,我国共组织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9200多万人次;布局建设341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419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技工院校服务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7%左右……这既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了成长的舞台,也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

  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的畅通,激发起更多人提高技能、钻研技能的热情。我国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形成从学徒工、初级工到特级技师、首席技师的“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序列,并建立与之匹配的使用、晋升、待遇机制。与此同时,大力推行用人单位自主评价和社会化评价,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进一步提升。

  当前,我国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新职业也不断“上新”,这必然推动新技能的应用,拓展了技能人才的发展空间。“十四五”期间,我国累计发布72个新职业,涉及数字经济、健康养老、智能制造等诸多行业,吸纳了大量技能人才。为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对技能人才的吸引力,各地积极探索,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了更有力的权益保障。例如,上海市顺应新产业、新技术迭代更新需要,重点聚焦“3+6”产业体系,动态更新100项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和33项新技能培训项目目录,对参加目录内评价且获证的人员,给予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如何加快培育新职业、激发就业增长新动能,还需要我们进行更多创新探索。

  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要看到,技能人才总量仍不足,结构也有待进一步优化,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仍存在较大缺口。新征程上,我们应进一步推动科教融合,通过搭建跨领域交流平台、多元协同的实践平台,组织技能竞赛、论坛等活动,打破学科和行业壁垒,推动不同领域的技能人才、科研人员、企业专家互动合作。同时,加强产学研协同攻关,将产业前沿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案例,培养大量实操能力强、生产质量优、创新动力足的技能人才。此外,应进一步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倾向,加快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等为核心的评价标准,激励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更充分释放人才红利。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7日 03版)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