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学人:平生风义兼师友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学人:平生风义兼师友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0 05: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章开沅

  文权病逝时,我正在台北教书,未能与挚友最后诀别。接到讣告后,曾有日记:

  12月5日星期日,阴

  昨日接唐文权讣告,并附临终手书一纸:“西行求法,寒窗十载;导引之恩,永世不忘。”他原任教于苏州市一中,“文革”后期因研究章太炎,与我通信论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1980年元旦,我因看苏州档案馆相关文献,与他初次见面并承蒙留宿家中。朝夕相处,了解渐深,知其为读书种子,学术有望,可成大器。经多方努力,克服重重成见(非大学本科毕业),他终于1983年调来我校,至今恰好“十载”。英年早逝,尘缘已尽,终成一别,伤哉!夜不成寐,辗转反侧,晨起草拟挽联:“姑苏结交,江汉论学,风义兼师友,人间难得有此知己;以研章始,以评陶终,清誉传中外,苍天何不假之以年?”(“研章”指与罗福惠合著《章太炎思想研究》一书,“评陶”指曾被列入100本优秀青年读物并获全国陶行知研究一等奖的学术传记《平凡的神圣:陶行知》)。

  我已记不清与文权首次通信的时间与具体情境,估计应该是在1975年春夏之间,当时我尚在北京《历史研究》编辑部工作,文权写信给我。在此以前他已经就近结识研究章太炎成绩斐然的汤志钧,并且按照志钧的建议,把章太炎的一生分成若干时期,利用图书馆的索引卡片逐部逐篇地认真研读章太炎的原著。这种做学问的路径在“文革”期间简直是天方夜谭,而我也正因此而受到感动,所以便不断与这位陌生的青年学者交流治学心得,即使回武汉以后通信也未中断。

  两人正式见面却是在四五年以后,那是由于我已决定要为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提交一篇论文,即《辛亥革命与江浙资产阶级》。在资料查阅期间,我主要是利用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但是又不满足于上海一地的收藏,于是便把眼光扩大到江浙两省,而首先便集中于苏州,便必然要借助土生土长的文权作为向导。由于通信已有多年,所以更加一见如故,文权执意要我住在他家,我也毫不客气地欣然同意。主要是因为交通不便,这样便于两人每天结伴出行,并且有利于及时商议工作。

  苏州之行大大加深了我与文权的相互理解,我已直觉地认定他是可造之才,他则似乎已经确定了终生师从的目标。1981年前后,文权已经在重要期刊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即《戊戌变法时期的章太炎》(《中国哲学》1980年第8期)、《试论章太炎哲学思想的演变》(《哲学研究》1981年第2期)、《辛亥革命前章太炎的佛学思想》(《中国哲学》1982年第8期)。当时能够从佛学角度探讨章太炎思想者为数不多,他的学术功力与研究深度,自然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校中国近现代史学科虽然已经先后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但实际上师资队伍仍然比较薄弱,1983年春文权毅然离开世代居住的苏州,举家迁汉,来华中师范学院任教,他自谦说是“西行求法”,而对我们真是及时的援助,明显地充实了教学与科研两方面的实力。文权不仅很快就适应了大学教学的环境,而且非常敬业乐群,善于与同事合作进行学术研究。首先是与罗福惠合作,于1986年出版《章太炎思想研究》,自成一家之言。接着又写成并出版《东方的觉醒:近代中印民族运动定位观照》,使我主编的“中外近代化比较研究丛书”大为增色。他与校外的资深学者也有多项重要合作,如与卞孝萱共同编辑《辛亥人物碑传集》《民国人物碑传集》,协助汤志钧校辑《梁启超全集》,并为冯契主编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丛书”撰写《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等,至今仍在广泛流传并被引用。

  文权留给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最重要的遗产,应该是至今仍在持续编辑出版的“辛亥人物文集丛书”。他不仅为这套丛书设定体例,周密规划,而且花费大量精力寻访稿源,筹集资助,审校书稿,还自己率先编写书稿,促使这套丛书成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响极大的品牌之一。

  本来,我就有《张謇传稿》出版之后再写一部陶行知评传的想法,但学校行政事务繁杂,我实在无法潜心撰著。幸好又有文权挺身而出,与我共同承担此项重任。文权为此书耗尽心血,不仅查阅了大量报刊、文献、书籍,而且对陶公众多家庭成员与门生故旧做了极为细致的调查研究。所以他在《平凡的神圣:陶行知》出版后记中,第一句话就是“在两历寒暑终于脱出书稿之后,很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我深深理解这句话的分量。此书出版以后好评如潮,特别是在为数众多的“陶研”同行中得到广泛的认可,这对于文权与我是莫大的安慰。

  ——摘编自章开沅为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唐文权文集》撰写的序言,标题为编者所加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0日 11版)

[ 责编:李卓凝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