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时评】
作者:严诗喆(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助理教授)
近日,有媒体以卫星影像的今昔对比为视角,生动展现了北京中轴线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今年是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这条全长7.8公里、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城市脊梁”,串联起古都的壮美景观,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正式出台,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因此,做好城市工作,必须深刻领悟保护城市独特历史文脉的重要意义,让“活起来”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更好赓续城市历史文脉、塑造城市的独特灵魂。
更好守护城市的独特文脉,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新形势下,对保护文化遗产、赓续城市文脉的认知,也需要与时俱进。应当认识到,文化遗产是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它不是发展的“成本”,而是创造价值的“资本”。社会的转型与创新发展离不开城市文脉的传承,美好的人居环境也可以成为创造新文化形态的沃土。只有充分认识到城市文脉的功能和价值,才能将文脉传承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和创新动力。
守护城市文脉,就是守护城市的生命力。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要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在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守护文化根脉、凝聚文化认同等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激发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的丰沛资源价值,找准让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的破题切口,勇于探索前沿创新路径。
更好守护城市的独特文脉,应当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发掘、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活化传承。例如,北京中轴线的整体保护与申遗工作,已超越对单一文物本体的修复,而是致力于通过遗产价值的系统性阐释、城市空间的有机更新和科技手段的深度融合,让中轴线所承载的秩序之美与文化精神融入当代城市生活,使其成为一个可漫步、可阅读、可体验的活态文化空间。
同时,在审慎评估历史文化价值、保留关键风貌特征的基础上,为历史建筑适应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搭建桥梁,使其在崭新的应用场景中实现价值、焕发活力。例如,广州的粤海关大楼转型为专题博物馆;上海1933老场坊由原宰牲场改造为创意艺术空间;北京的颜料会馆从明代商帮会馆活化为“新国风”主题的演艺新空间等——这些被重新激活的历史建筑,不仅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实体空间,更凭借岁月积淀形成的人文景观、历史风貌与都市传奇,吸引创新人才群体集聚,进而促成“创意场所营造”的良性循环,为推动文旅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推动城市文脉传承赓续,还须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民共享”的多元协同治理体系,为传承城市文脉夯实广泛的社会基础。近年来,城市更新涌现出一批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例如,在上海新天地、佛山岭南天地、成都太古里等地,政府通过制定前瞻性规划,为保护与活化石库门、岭南骑楼、寺庙等文化遗产定下基调,同时将旧街区改造为集商业、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复合型社区,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为区域发展注入经济活力。再如,杭州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工作,呈现出多级政府与沿岸博物馆群、文创园区、旅游企业等广泛社会主体协同共建的局面。这些案例共同表明,“多元共治”模式为文脉传承汇聚了强大合力,是实现文化遗产可持续利用的稳固制度保障。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1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