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深刻理解和把握“投资于人”的丰富意蕴和实践要求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深刻理解和把握“投资于人”的丰富意蕴和实践要求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1 03: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孙存良、张飞雪(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分别系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投资于人”的丰富意蕴和实践要求,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1.“投资于人”概念的出场语境

  概念是历史发展的表征。对“投资于人”概念进行考察,要在社会发展与历史进程中深刻把握其鲜明时代特征和实践指向,揭示其形成和提出的现实背景与历史必然性。

  “投资于人”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人和人的发展,强调提高与发展人的能力是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最积极的因素,是深植于社会关系网络与历史动态进程之中的实践主体,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投资于人”不再将人仅视为实现发展的“工具”,而是强调人的价值实现和福祉提升本身就是发展的目的,并通过提升人的能力素质、保障人的基本权益、满足人的多样需求,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超越了传统物质资本投资的局限,将人的发展置于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彰显着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待的价值旨归。

  “投资于人”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的以资源投入和要素驱动为主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转向以创新驱动为主导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队伍,才能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投资于人”,特别是对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等的培养,将会直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唯有将人力资源开发摆在优先位置,通过对人的持续投资,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根本转变,最终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投资于人”是赢得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支撑。当前在全球创新格局加速重构、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已从传统的资源禀赋竞争转向创新能力和人才质量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将直接增强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话语权。在全球人才竞争的大格局中,唯有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建成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才能筑牢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根基,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主动。“投资于人”理念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作出的战略回应,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必然选择。

  2.“投资于人”概念的科学内涵

  “投资于人”是价值认知的革命性重构、投入结构的系统性优化和发展目标的战略性协同的有机统一,通过将人力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增值的战略资本,构建“硬技能强化”与“软福祉提升”双轮驱动的投入体系,达成个体发展潜能释放与社会价值提升的共生共赢,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发展。

  从“成本”到“资本”的价值认知革命。“投资于人”是指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投资于人”的本质是通过提升人的知识、技能、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性,将人力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增值的人力资本。其核心在于将人力资源从“被动消耗的成本”转化为“主动增值的资本”,体现了宏观政策导向从“物本优先”向“人物协同”的聚焦和优化,标志着发展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通过将资金资源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关方面进行优先配置,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投入,将人的发展从“工具性成本”升华为“目的性资本”,实现在惠民中发展、在发展中惠民。需要说明的是,“投资于人”并不是“投资于物”的对立面,而是要促进民生性投资与生产性投资更加均衡发展,在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形成民生福祉的实质性跃升和社会的整体性进步。

  涵盖“硬技能”与“软福祉”的系统性投入。“投资于人”的科学内涵本质上是对传统“成本—收益”分析框架的超越,旨在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实现人力资本的“硬技能”强化与“软福祉”提升的互嵌共生、协同并进。在“硬技能”维度,这一理念强调通过教育体系优化、职业技能提升和数字素养培育等路径,构建覆盖从基础教育到终身学习的能力发展网络,使个体具备适应技术变革与产业升级的核心竞争力。“软福祉”则聚焦人的主体性需求,通过完善社会保障网络、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健全生育支持政策等举措,形成覆盖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民生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硬技能”的积累依赖“软福祉”提供的基础条件,而“软福祉”的提升又需“硬技能”创造的物质财富作为支撑。这种协同既确保人作为“生产者”的效能,又保障人作为“生命体”的尊严,最终实现人力资本在工具价值与主体价值层面的统一,为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追求“个体发展”与“社会价值”相促进的战略共赢。“投资于人”超越了将人力资源视为传统生产要素的狭隘视角,将人力资本发展置于个体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增值的动态平衡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其中,个体发展是社会价值创造的源泉,而社会价值的实现又为更高水平的个体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与制度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以人为本的包容性增长模式。这一理念的内在逻辑是通过系统性投入,直接赋能于人的健康水平、认知能力、创造潜能与综合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内在价值的增值;而发展了的个体作为经济活动的能动主体,其增强的劳动生产率、创新能力与公民责任感等会产生显著的正外部效应,这种效应汇聚为驱动经济增长、技术创新、文化繁荣与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从而实现社会整体价值的提升。

  3.“投资于人”概念的实践要求

  “投资于人”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出的战略举措。只有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持续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才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筑起最坚实、最持久的人力资源支撑。

  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出发,聚焦民生福祉提升。在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投资于人”成为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持续提升民生福祉的关键路径。“投资于人”指向的是民生改善,利好政策、增量资金都要优先向民生领域倾斜,围绕解决民生之需想事、谋事、办事。要超越短期的、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模式,进行长期规划和持续投入,进一步加大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住房、安全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通过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有机协同,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改善和发展民生,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强化系统性投资,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投资于人”的战略实践要求遵循系统论原则,构建多层次、全周期的支持性生态系统。它强调资源配置的协调性,通过跨部门政策联动避免投入的碎片化;强调支持措施的互补性,使各类投资产生协同效应;强调发展路径的连续性,确保各个阶段的投资有效衔接。在纵向维度上,建立覆盖个体全生命周期的连续投入机制:从早期教育的科学干预,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再到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的持续赋能,形成人力资本积累的完整链条,避免因特定阶段投入缺位或薄弱而导致整体效能衰减,确保人力资本积累的连贯性与可持续性。在横向维度上,构建多元协同的支持网络,通过政策联动统筹政府、市场与社会资源,包括宏观层面的制度供给与政策保障、中观层面的组织创新与平台建设、微观层面的个性化服务与能力开发,为个体发展进行立体化补给。

  创新投资方式,提升投资效能。践行“投资于人”理念需要实现从“规模导向型扩张”向“质量导向型优化”的转变,构建以动态适配性、技术赋能性、产业协同性为特征的现代化投资体系。首先,优化投资结构是质量提升的基础,要基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与产业变革方向调整投资重点,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投入,实现资源向高潜力领域的结构性倾斜,增强投资布局的前瞻性与科学性。其次,创新投资模式是效能跃升的关键,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工具,构建人才需求预测模型与能力图谱,实现资源配置的精准识别与智能匹配,切实提高投资的精准度和效率。最后,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增强投资有效性的核心路径,要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动高校科研方向、企业技术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对齐和标准对接,提升人才投资的产业适配性,增强投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内生动力。营造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和效能释放的社会环境,需通过文化认同增强、制度体系优化、学习生态培育的联动,构建系统性环境保障体系。其一,着力培育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等社会文化生态,通过价值引导和文化建设增强全社会对人力资本投资重要性的共识,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鼓励探索的社会氛围。其二,努力完善制度性保障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和薪酬分配制度,建立突出实际贡献、创新价值和社会认可的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与人才市场供求关系相协调、与价值创造相匹配的薪酬体系,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新潜能。其三,全面推进学习型社会与学习型大国建设,依托数字技术推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营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场景,构建覆盖全民、贯穿终身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促进知识更新与技能提升的常态化、制度化。

  完善评估反馈,实现动态优化。“投资于人”并非一次性投入,而是一个需要持续监测、评估和调整的动态管理过程,它要求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与灵活的反馈调节机制,以确保投资的有效性、精准性和可持续性。一方面,构建包含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社会适应力等指标的多维度评价系统,通过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并运用数据分析与深度访谈等技术手段,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效果进行精准测量和科学评估,形成对个体能力结构、发展潜能及组织贡献度的全景式诊断。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的反馈循环,将个体表现与组织目标进行校准,识别发展机遇与能力缺口,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持续推动人力资源配置对接战略需求,确保“投资于人”能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优化,实现个体与组织协同发展的螺旋式上升,不断强化组织韧性与可持续竞争力。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1日 06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