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时评】涉农专业何以火热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时评】涉农专业何以火热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2 03: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时评】  

  作者:王丹

  火遍全网的“苏超”赛场上,众多“草根球员”为家乡荣誉而战,他们脚下的球场草坪也勾起了人们的兴趣。别看那些小草其貌不扬,它们可是硬核选手,从高温高湿到重踩重压,从颜值到实力,全得达标。从选种到培育,这背后离不开农林专业研究者们数十年如一日的投入与付出。

  这并非涉农专业首次“意外”走红。今年夏天,农业院校的录取通知书就因独特的“农”味而广受关注。吉林农业大学录取通知书内页竟然是可食用的“蘑菇纸”,南京农业大学通知书里藏着一枚“宁香粳9号”水稻种子,中国农业大学录取通知书更是一同送出学校培育的小麦、玉米和水稻种子……接地气又充满科技感,一纸通知书展现了农业院校崭新的发展面貌。舆论场上的被热议与现实中的报考热相映成趣,农业院校以矫健之姿重新进入大众视野。

  近年来,涉农专业报考热度持续攀升,过去经常“招不满”,现在则是“招不够”。过去一说到农学,不少学生避之不及,如今更多年轻人勇跃“农门”。中国农业大学近几年第一志愿报考率每年提高10%左右,录取平均分数超一本线的差值每年上升8~9分;去年该校生物育种方向在多个省份的最低分反超传统热门专业。西南大学农科类专业研究生报考人数近几年年均增长近20%,本科专业在扩招后仍能一次性超计划完成。这些都并非个例。多校录取数据显示,涉农专业报考中,城镇户籍考生与女性考生比例双双过半。

  从报考规模到学生结构,涉农专业都在发生新的变化。由冷门到新宠,它何以“逆袭”?

  专业冷热,某种程度是产业发展的晴雨表。从英语、土木到金融、计算机,复盘过往专业的冷热切换,无不如此。涉农专业升温,折射出该行业的发展活力与潜力。今天的农业已迥异于过去,随着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农业的内涵不断丰富,分工日益细化、专业化,知识和科技含量也在不断提高。无人机、联合收割机走进田间地头,农货直播不再是新鲜事,精品咖啡成投资新风口……学农业干农业,面临的是全新的职业场景和发展机遇,这对年轻人来说极具吸引力。

  更不用说,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涉农专业就业优势日益凸显。一方面,产业的蓬勃发展产生巨大的人才需求。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农作物种业市场规模已突破1500亿元。生物育种、农业碳汇等细分赛道均保持着可观的年均增速。另一方面,在相关政策牵引和指导下,涉农人才的成长通道更加顺畅,发展预期清晰明确。一些地方探索校地合作,推进涉农专业订单定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入学有编、毕业有岗”改革试点。中央一号文件也多次提出,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这些托举政策,让有心学农、潜心耕耘的青年吃下“定心丸”。

  再加上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调整优化,积极回应我国农业现代化深刻变革对人力资源提出的新需求,跨学科、智能化等趋势更加鲜明。比如,山东农业大学新设置“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对接农业智能装备工程领域的技术前沿,为农业智能装备领域的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又如,华中农业大学开设“农业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加速推进人工智能与农业、大生命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从政策到产业再到专业,一条完整且韧性十足的链条由此形成。

  涉农专业,是政策的蓝海,更是未来的赛道。不难预见,随着涉农专业报考升温,未来将有更多专业人才进入这个领域,带来更多新理念、新实践和新力量。这对行业发展和年轻人成才来说,都是难得的机遇。如何更好更稳地接住他们的期待,共同托举起日新月异的农业发展,是这些热议留给我们的持久问答题。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2日 03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