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助力更多青年在创新创业中成长成才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助力更多青年在创新创业中成长成才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6 02: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聚才论道】

  作者:陈 军(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所长)

  不久前,湖南长沙发布青年人才创业“双肩包”行动计划,邀请全国青年来长沙创业:一站式接待服务、低成本场地支持、低门槛融资保障、全周期创业奖补、多层次创赛转化、全流程助力成长、强磁场引才聚才、多元化认定赋能、梯度化安居保障、高品质生活打造……长沙此次的邀约可谓“用心用情”。

  青年人才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近年来,众多城市纷纷出实招,用真金白银支持广大青年人才在创新创业中出彩圆梦。把城市“C位”留给更多青年人才,不断完善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体系,已成为众多城市提升竞争力的新赛道。

  政策设计:让青年人才轻装上阵

  精准、高效、接地气的政策设计,能让广大青年人才在创新创业时少走弯路、轻装上阵。这一过程需要构建“全周期、一站式”的服务生态,以系统思维破解青年创业的核心痛点。

  推行政策集成与一键兑现的“一站式”服务模式。改变以往扶持政策零碎分散、手续烦琐带来的诸多不便,聚焦青年人才在创新创业起步阶段面临的资金短缺、场地难寻、手续繁杂等问题,推出“一站式”服务模式,提高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便利度。例如,浙江杭州推出“亲清在线”平台,通过数据共享实现政策资金“秒兑付”,推出免申即享、资金直达等服务。这种“一站式”服务模式,极大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让青年人才真正感受到政策温度。

  建立梯度化、长周期的资金支持机制。着力破解创新创业过程中风险高、周期长、首笔资金无来源的难题,建立覆盖“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多元投融资体系,包括为青年人才前沿创意担风险,设立政府引导的天使投资基金;降低贷款门槛,扩大创业担保贷款规模和覆盖面;创新投资模式,鼓励社会风险投资关注早期科技项目;探索基于实际贡献的青年人才创业项目后期奖励代替前期补贴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例如,江苏苏州建立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支持体系,在种子期设立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在初创期推出“苏岗贷”政策性融资产品,在成长期设立科创培育基金,这种分阶段、差异化的支持方式,有效解决了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特别是苏州工业园区推出的创业保险产品,为创业失败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构建风险缓冲机制,给了青年人才更多试错空间,让他们能够大胆追梦。

  多方联动:形成创新创业良好环境

  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能够为青年人才持续成长提供“阳光雨露”。这一过程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面力量共同注入,形成“产学研用金”一体联动的良性发展格局。

  搭建高能级的科创平台和孵化体系。建立平台帮助青年人才将想法转化为产品、把技术推向市场,重点建立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和专业化孵化器,给青年人才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软硬件支持,同时配备包括创业导师、法律顾问等各方面专业服务,促进成果就地转化。推动政府和高校共建大学科技园,鼓励龙头企业开放创新场景,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例如,广东深圳的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不仅提供公共空间,而且建立起了贯穿研发、试制、生产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基地内共享实验室、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多家合作的供应链企业,帮助创业团队快速将创意转化为产品、把技术推向市场,规避了许多风险,大大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

  促进青年人才和产业深度融合。推动青年人才融入城市发展赛道,紧贴城市产业主线发展,获得更大发展势能。立足重点产业集群,鼓励引导青年人才主攻关键领域创新创业。发布城市机会清单,指引青年人才了解产业技术需求。组织创新创业大赛、“揭榜挂帅”等活动,支持青年人才定向解决现实问题。例如,安徽合肥建立了“企业出题、政府立题、人才解题”的机制,定期围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征集龙头企业技术需求,形成“机会清单”向全球青年人才发布,诞生了一批青年企业家,形成了“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模式,实现了青年成长与城市发展的双赢。

  营造氛围:让青年人才更有归属感

  强化价值引领、优化评价机制,能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氛围。这一过程需要构建多元激励与容错机制,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从而让青年人才更有归属感。

  倡导鼓励创新的价值取向。广泛宣传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先进典型事迹,褒扬敢于试错、坚持不懈的精神。客观看待创新创业的失败,健全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和再扶持机制,让青年人才能够放轻松、搞事业。例如,四川成都通过开展创业茶馆、未来企业家沙龙等做法,组织既有创业成功经验、也有试错失败经历的青年人才谈体会、谈感悟,大力营造敢闯敢试的浓厚氛围。

  优化鼓励创新的人才评价机制。打破“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多元的青年人才评价体系,将科技成果转化效益、社会价值、创业带动就业人数等指标纳入职称、荣誉、人才工程评选。对成果实现产业化应用并产生显著经济效益的青年科技人才,可使其破格申报高级职称;对项目带动10人以上就业且稳定经营3年以上的青年创业者,可认定为地方级青年优秀人才,享受人才补贴、住房优惠等政策,让青年创新有认可、成长有路径。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未来的希望,创新创业是青年成长的“加速器”。需不断助力更多青年在创新创业中成长成才,让广大青年人才绽放精彩人生。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6日 08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