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青灯泥凳见风骨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青灯泥凳见风骨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6 02: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书衣之美】

  《巨匠:紫砂七老传略》:

青灯泥凳见风骨

田呢

  不曾熄灭的窑火,延续着宜兴这座城市的炽热,历代能工巧匠,赋予了这片土地独特的秉性。宜兴紫砂,始于宋代,盛于明清,璀璨于当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宜兴紫砂艺术面临严峻挑战。195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七位技艺精湛的名家为技术辅导,即“紫砂七老”。他们以泥料为纸张,以心手为笔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将陶土炼成风骨,于掌心构筑乾坤,在方寸壶器间镌刻出东方陶艺的深邃意境,不仅使紫砂生产得到了恢复,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引领了紫砂艺术的再度繁荣,培养了大批当今紫砂界的优秀人才,为紫砂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青灯泥凳见风骨

传统折页形式的图片页以艺术纸印刷

  《巨匠:紫砂七老传略》一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录了近千幅珍贵图片与文献,呈现了七位巨匠的创作成就。该书依据“形质合一”的设计理念,将紫砂的肌理质感转化为书籍设计语言,实现了视觉美感与阅读体验的和谐统一,荣膺2024年度“最美的书”称号。

青灯泥凳见风骨

封面选用与紫砂质感相近的素麻布

  《巨匠:紫砂七老传略》的书名由文化学者冯骥才题写,书籍封面选用了与紫砂质感相近的细腻素麻布,读者翻开书页时,仿佛能够感受到紫砂的温度与历史。扉页上七种不同的紫砂器型图案小巧别致,不仅展现了紫砂形制之美,也代表着七位大家的艺术特色。内页以两种素朴的灰调轻型纸张间隔印刷,并点缀有三款手感柔和的艺术纸,整体风格质朴典雅又富于变化,人们在翻阅中能够体会到契合书籍内容的微妙触感。

青灯泥凳见风骨

书中展现诸多紫砂器细节

  为了提升阅读体验,设计师刘葶葶将紫砂作品图片从文本页中剥离、重组。体量颇重的文本页面则设计得张弛有度,朴素简洁,下方留有大量空白,并选用轻型纸单色印刷,阅读起来顺畅舒适。

  精美的图片页采用色彩还原度较高的艺术纸四色印刷,彰显“紫砂七老”的作品风貌。石瓢壶、绞竹提梁壶、六瓣梅壶、报春壶、牡丹壶、上新桥壶……紫砂七老各怀绝技,他们的作品或清奇俊朗、灵动韶秀,或敦厚稳重、雄健严谨,无论是光素茗壶,还是花货茶具,书中将这些有着超凡构思和精湛技艺的瑰宝细节一一呈现,是留驻时光的拓印,也是紫砂艺术的生动注脚。

青灯泥凳见风骨

内页选用多种纸张间隔印刷

  值得一提的是,设计师巧妙地将风琴折、筒子页、包心折等中国传统折页形式有序穿插装订于文本页之间,成为该书的一大亮点。当折页展开,紫砂山河尽显,强烈的视觉张力和丰富的层次变化不仅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也极大地降低了印制成本。

  紫砂七老,宜兴近现代紫砂史上举足轻重的七位大家,映衬出一个时代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底蕴,是丰碑,也是传奇。这样的主题,往往令书籍装帧设计者无从下手。《巨匠:紫砂七老传略》全书没有过重的设计痕迹,却处处紧扣主题。设计师遵循“适度设计”原则,不仅在书中展现了紫砂器物的丰富多彩、质朴无华,还运用传统装帧工艺的诸多技法,于平和克制中融入巧思,于温润含蓄中臻于化境,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契合,成为不可多得的设计佳作。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6日 09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