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韩业庭
由文化和旅游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正在四川、重庆两地举办。中国艺术节每三年举办一届,是我国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综合性文化艺术盛会。通过艺术节的窗口,不仅可以看到优秀的艺术作品,还可以观察到艺术界的新气象、新风貌。
用评奖改革倒逼创作精进
本届艺术节带来了100余台舞台艺术作品、174个群众文化作品,其中很多作品将在艺术节期间参与角逐第十八届文华奖和第二十届群星奖。
本届文华奖奖项设置有很大变化。过去的文华奖参评作品多为演出时长较长、演职人员较多的大戏,而本次文华奖针对时长不超过40分钟、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小戏小品、歌曲舞蹈等节目首次增设15个文华节目奖。
这一改革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大戏创作投入大、演出成本高,比如创排一部大型舞剧至少需要几百万元,演出转场时,光服装道具就要装几卡车。同时,演出也受到场地的极大限制,很多大戏无法到基层上演。所以,很多大戏的创排主要为了评奖,评完奖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这背离了艺术创作的初衷。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赵聪说,增设文华节目奖,目的就是引导各地结合自身资源禀赋、艺术特色、人才特点等开展多样化创作,促进大中小不同类型的艺术创作生产协调发展。
本届文华奖也增设了新的评审条件。比如,对“外请主创”作了限制性规定,要求一些主创须由本省市人员担任,目的是引导各地加强本土创作人才培养。同时,对参评作品还提高了演出场次要求,更加重视剧目生产的投入与产出比值,鼓励作品开展常态化演出。比如,参评文华剧目奖的歌剧、交响乐、民族管弦乐、曲艺(长篇、中篇)作品演出场次不少于20场且年均演出场次不少于6场,戏曲、舞剧、杂技剧作品演出场次不少于20场且年均演出场次不少于10场,其他艺术门类作品演出场次不少于20场且年均演出场次不少于15场。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文华奖首次增设文华评论奖,这一举措填补了文艺评论领域的空白。此外,还拓宽了参评申报渠道,除了原有申报渠道,明确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有较大影响力的演出行业组织、演出院线、票务平台、演播平台也可以推荐作品参评,并鼓励地市级及以下和民营艺术机构作品参评。“推出这些改革措施,目的是发挥文艺评奖的导向作用,让更多社会反响和群众口碑好的优秀作品有机会脱颖而出。”赵聪说。
让艺术走到群众中间
当下,公众对戏曲、歌剧、话剧等舞台艺术的接触频度远低于对电影、电视等艺术的接触频度。久而久之,相关艺术与公众的距离被渐渐拉大,也将自身置于“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以“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宗旨的中国艺术节不仅要完美展示艺术,更要让艺术走到群众中间。
本届艺术节推出10场具有一定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同时努力打造“没有围墙的剧场”,让群众一出门、一抬脚就能观看到精彩演出。艺术节期间,四川在4个城市举办62场演出,重庆有24部剧目、23个节目与观众见面,街头巷尾、文化公园、学校操场都变身为舞台,优质文化资源被送到群众家门口。
为保障基层群众的观演需求,本届艺术节采取低票价政策,比如重庆拿出至少15%的演出票执行100元及以下票价,免费发放群星奖终评及颁奖晚会的观演票。除现场演出外,还有线上观演渠道。国家公共文化云开设“云上群星奖”专题,直播群星奖终评演出、颁奖晚会等,提供“演、宣、赏、评”一体化线上服务。老百姓动动指尖,通过手机即可实时了解评奖动态,观看演出视频,参与评奖全过程。
中国艺术节不仅在服务城乡群众过程中播下了文化普及的种子,也给了普通百姓实现文艺梦想的平台。艺术节期间举办的第二十届群星奖评选,共有来自1996个演出单位的5039个作品(团队)参加,参与创作、演出及辅导人员约29.5万人,为历届最多。表演人员中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只有5岁,有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表演传统曲艺,也有开饺子馆的老板唱起新编民歌。这些创作和演出激发了基层群众文艺创作的活力,有利于推动中国艺术节从“办活动”向“促发展”、从“台上演”向“全民享”转变。
助力推动文旅融合
当下,文旅融合正向纵深推进,“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新潮的生活方式,“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白天看景、晚上观剧”的旅游模式也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
本届艺术节期间,川渝两地以艺术节精品演出、展览为纽带,推出“跟着演出去旅行”等精品旅游线路。在成都,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推出“文旅版”话剧《苏东坡》,观众看完演出后可乘坐文旅直通车前往三苏祠,深度了解历史名人苏轼生平;在重庆,大足区借舞剧《天下大足》推出“观剧畅游”计划,观众凭演出票根可享受世界遗产大足石刻景区门票优惠,同时该剧出品方还联合大足石刻研究院在演出场馆的文创快闪店中展售石刻拓片等特色文创产品。
除了“跟着演出去旅行”,川渝两地还联手推介了100个“品质打卡地”,推动打造了一批文旅新场景,向观众和游客展示了近年来文旅融合的新成果。在乐山,嘉州古城的光影夜游让千年石刻栩栩如生;在宜宾江畔、泸州古街、绵阳夜市,音乐节、美食节、文创市集轮番登场,城市的文化肌理在烟火气中重新被唤醒;在重庆,颇具山城特色的无人机灯光秀、江畔音乐会等文旅项目吸引了大量观众和游客。此外,重庆还推出“渝味360碗”美食体验、温泉文旅套餐、“洪崖洞—磁器口—下浩里”等文旅消费项目和场景,设置艺术市集、文创展销区等拓展消费链条,打造出“艺术引流、消费跟进、体验留客”的文旅生态,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2日 0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