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我与光明日报】
相识相知40年来,她始终站在学术高处、谋在时代深处、立在社会实处——
在精神家园中沐春风、吮雨露、得滋养
作者:杨明伟(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原局长、理论中国网原总编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光明日报无疑是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精神家园。在我与这份报纸相识相知的40年里,她始终站在学术高处、谋在时代深处、立在社会实处,陪伴我成长、引领我进步。

开始关注并坚持阅读《光明日报》,是1985年6月。那时我刚刚从中央民族大学(当时还叫“中央民族学院”)哲学系毕业,被免试推荐到南开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彼时,对所学专业只略知皮毛的我,还找不到学习和研究的方向、方法。那年端午过后几天,我到学校报刊栏翻阅报纸,被《光明日报》的几篇文章深深吸引:高校科研要面向经济建设和国家需要才大有可为的评论,让我一下子明白学术研究要关注现实、关注国家需要的重要性;胡绳同志有关辛亥革命的探讨,特别是其中对学术权威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甚至批评意见的观点,让我体会到学术大家内心的坦荡,也深感学术研究要有对真理的坚守而不是对权威的迷信……从此,《光明日报》这类引发我独立思考和主张开拓创新的文章,便成为我学术人生的一种引领。
1988年,我进入原中央文献研究室从事党的文献编辑研究工作。参加工作以来,每到一些重要的历史节点,《光明日报》都能在学术选题上给我启发。可以说,我在《光明日报》所发表的一些文章,都有着编辑们站在高处的策划。比如,2018年,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发表了《深刻理解“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2021年,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我发表了《从党的历史中“得到启迪、得到定力”——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历史认识的发展及其意义》;2023年,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之际,我发表了《“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毛泽东同志论实现强国目标》等,这些文章都浸透了这份报纸的学术引领。

多年来,我深深感受到光明日报所带给我的方向指引。比如,光明日报讲学术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贯穿着党的全面领导,传递党的声音,关注“国之大者”。光明日报讲学术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力求做到求真务实,在坚持真理和实事求是中不断开新局、谱新篇。光明日报讲学术有着坚定的人民性,为知识界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急百姓所急,特别是解学界之所惑。此外,光明日报讲学术还有着宽广的国际视野,不断助力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出去,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读《光明日报》,可以时时感受到时代精神。以科学家精神为例,我印象最深的是哲学界和科学界有关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哲学界关注的是系统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科学界关注的是如何把科学方法论上升到哲学层面。其中有一篇介绍《科学家论方法》的文章,特别提到了钱学森对科学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态度的深刻阐述。没承想,经年以后有巧合!2009年秋天,由时任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滕文生策划组织,让我主持编辑了一个“科学家论语”系列内部资料。光明日报得到这个消息后,于12月1日以整版篇幅登载了我们编辑的《钱学森同志言论选编》。刊发当日就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报社还派出记者采访了我们的编辑团队,并于12月2日刊出专访:《看不尽的灯火 品不尽的钱学森》。正如报道中所说:编的是“语录”,讲的是思想,体现的是以钱学森为杰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和思想追求。
紧跟时代变化,捕捉时代特质,反映时代新貌,把时代人物身上体现出的深刻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方向深度契合起来,及时传递给全社会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这就是光明日报主动给予人们并让人能够深深感知的光和热。
最近,《光明日报》连续刊发了许多有关“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以及“昔日贫困村现今的模样”的报道。关注西部、关注农村,把笔触插进大地,让文字浸润心魂,这已经成为光明日报的新亮点。而这些报道扑面而来的新文风,更让包括我在内的广大读者惊喜。
不仅如此,光明日报社自1996年起,连续多年承担了帮扶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的责任。前些年,我看到光明日报社有关帮扶工作的调研报告,主要谈了教育扶贫的工作,并提到了设立“光明助学金”资助囊谦县贫困学生的事,也讲到“一些爱心人士也加入进来”。我就是一个参与其中的“爱心人士”。我深深感到,光明日报社对囊谦县以及整个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帮扶工作不仅集中在教育扶贫上,而是全方位的。
2019年8月13日,我受邀为光明日报编委会理论中心组讲了一次党课。让我意外的是,一个月后,我接到了为玉树州委理论中心组讲一次党课的邀请。原来,是光明日报社领导在玉树州调研时,热情地把我推荐给了玉树州委的领导同志。盛情难却,我于9月26日辗转来到青海玉树。无论在囊谦县还是在州里,我听到当地干部群众讲了许许多多有关光明日报社对口帮扶的感人故事,看到了许许多多对口帮扶带来的新变化。
这次机会使我了解到2010年玉树地震前后的情况。藏族解说员更央为我介绍玉树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牺牲的人员,当我念到“才仁松保”这个名字时,一回头却看到更央红了眼眶。有人私下告诉我:“才仁松保,就是更央的父亲,他是在灾后重建中牺牲的!”
回到北京后,我恰好发现《光明日报》2014年1月10日的报道《没有他们,就没有美丽的新玉树——记玉树重建中涌现出的模范人物》。这篇报道提到,在玉树地震后的3年多时间里,“在高海拔、自然条件异常艰苦的三江源腹地,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为艰苦卓绝的灾后重建”。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其中第一个名字就是已经牺牲的当地妇幼医院院长才仁松保……
眼睛向下,脚步向下,这是走过70多年风雨历程的光明日报带给我们的另一种感动!
光明日报记者张胜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1日 0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