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杏坛覃思】
作者:陆雯(常州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犹如一座内蕴丰富的宝库,而青年学子则是开启这座宝库的新生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文之以礼乐”是传统道德教育的重点,包蕴着完满人格的追寻、社会责任的履行及国家使命的担当,对高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持续追寻完满人格是传统礼仪的内在要求,为高校思政教育确立“人格完善”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参考启发。在传统礼仪中,礼仪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与程式,更是引导人们进行自我修养、臻于至善的实践体系。古人倡导“礼者,修身也”,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其中格物主张立足实践,在具体的行为过程中注重“穷理”以增长见识;致知是在不断实践中去探明本心、求得真知;诚意即“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在明晰事物之理基础上诚实意念,不欺本意;正心要求去除“未安”,保持心灵的宁静。青年人需要不断地进行礼仪实践,在行为中培养礼仪习惯,培育出彬彬有礼的气质,方能达到修身目的,不断向完满人格靠近。通过“克己复礼”,人们收敛浮华的欲望,培养庄重的仪态与谦和的性情,从而将外在规范内化为高尚品格。正是这种由外而内、持之以恒的践行,使得对完满人格的追寻不再是抽象的理念,而成为一种可见、可感、可循的生命历程。因此,传统礼仪构建了一条通往理想人格的实践路径,也为当下的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深刻启示:一是可借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成德”的递进逻辑,不停留在知识传授,更注重引导学生将价值理念内化为真实信念,在无人监督时仍能坚守道德准则,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二是可构建循序渐进的修养体系,通过阶梯式实践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从具体行为中体验、在真实情境中感悟,逐步构建稳固的价值认同。三是要注重人格教育的整体性,超越碎片化的知识灌输,通过礼仪教育、行为养成与文化实践,塑造表里如一、仪态与心灵同步成长的健全人格。
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是传统礼仪的实践要求,为高校强化责任担当教育提供了实践参照。“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传统礼仪以“仁”为核心,在个人和家庭两个层面共同推动责任意识的形成。在个人层面,强调“克己”,这既体现为克制欲望的意志努力,也展现为“慎独”中的德性自觉。在家庭层面,倡导孝亲、敬老、爱幼,根据不同成员形成了详细的伦理规范,并由家庭层面辐射至社会。因而,个体的德性自觉和家庭的伦理规范不仅维系了传统社会的稳定,更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个体的道德品格与社会责任感。以“仁”为核心,从个人和家庭层面推动责任意识形成的做法,其蕴含的精神内核与行为规范,应成为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宝贵思想资源。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要引导学生理性看待个人需求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尊重他人权益,通过持续自省提升道德修养,筑牢价值观基础。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还可从家庭责任教育出发,延伸至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担当教育,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培育和提升学生责任意识,促使青年学子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挺膺担当,真正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主动担当国家使命是传统礼仪的价值升华,为高校思政教育涵育学生家国情怀与时代使命感提供了深厚滋养。传统礼仪以“天下大同”为最高理想,通过“以礼致和”构建了由内而外的和谐体系:从“与己和”的内心平和,到“与人和”的人际和睦,再到“与天地和”的生命和谐,最终实现个人修养与国家使命的有机统一,其中“和而不同”的智慧,更体现了在尊重差异性中寻求共生的辩证思维。传统礼仪这一完整体系所蕴含的育人智慧,其核心的“三和”理念——与己和、与人和、与天地和,精准对应并深刻启发了当代思政教育的三个关键维度。其一,就个人修养而言,“与己和”的修养智慧启示高校思政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内心建设,通过情绪管理、压力疏导等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建立平和稳定的内心秩序,这是担当国家使命的心理基础。其二,就人际关系而言,“与人和”的相处之道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方法借鉴。高校可以通过创设团队合作、志愿服务等实践场景,让学生在具体交往中体会“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相处智慧,培育推己及人的共同体意识。其三,就国家格局而言,“与天地和”的格局追求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宏阔视野。可通过国情教育、国际比较等途径,将个人成长置于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坐标中,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和使命担当。当青年学子将“与己和”的修养、“与人和”的智慧升华为“天下大同”的使命,便能以更加从容自信的姿态,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1日 1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