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厚植责任担当,引导毕业生建设西部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胡薇薇
读了光明日报近期“建功西部”连续报道,我非常有感触,也被当代青年学生身上的这股韧劲儿、闯劲儿所感动。上海交通大学也有一大批青年学子,他们苦练本领、积蓄能量,毕业后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
上海交通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招生—培养—就业—校友”全链条育人体系,引导学生将专业所学与国家战略需求、国家发展需要紧密融合。近年来,学校赴中西部就业人数逐年上升,2024届毕业生赴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就业率达11.61%,创历史新高,越来越多交大人在西部的广袤热土上书写着青春的篇章。他们有的投身国防建设、有的深耕科学研究、有的服务基层一线,都在用行动展现着交大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23届硕士毕业生董伟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届硕士毕业生范亚新就是其中优秀代表,两人参加了毕业前的一场直招军官宣讲会,相约用专业所学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贡献,最终经过层层考核,如愿直招入伍前往西部投身强军事业。谈及自己的就业选择,他们坚定地说:“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走出交大,就要勇担使命。我们已经做好了在西部扎根的准备!”现在,他们已经在祖国的边疆安下家、扎下根。
媒体与传播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刘佰坤的就业选择,生动诠释了“从西部来,再回到西部去”。在校期间,他怀揣着对军旅生活的向往携笔从戎,成为一名侦察精兵,并作为战地记者穿行于演训一线。毕业时,他坚定地选择回到西部建设家乡,前往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工作。离校时他动情地说:“我要在服务群众的事业中,发挥交大学子的创新活力,发扬军人的优良作风,切实有效地为老百姓解决现实问题。”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新疆籍学子居马布比·依沙克毕业后也希望回到西部。她说:“我毕业后想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扎根大气科学领域从事科研工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和启发更多西部青年。”
得益于学校对就业引导工作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交大学子投身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学校以就业为牵引,充分凝聚共识,坚持全局谋划,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把就业工作定位为“一把手”工程,纳入校院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自2018年起,每年召开全校就业工作大会,在校内形成了鼓励引导毕业生投身关键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就业创业的共识。
学校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西部多个省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暑期实习实践、访企拓岗,邀请重点单位来校举办西部就业专场招聘会等方式,促进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奔赴。近年来,学校与全国20余个省市的组织、人社部门合作建立人才引进工作站,与80余家国企央企共建长周期实习实践基地,持续推进校企、校地在人才培养和就业输送方面的深度合作。2024年暑假共派出67支队伍,覆盖22个院系1133位学生,前往20个省区市,走访277家就业引导单位,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和基层锻炼。
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发挥就业榜样引航作用,持续举办赴引导行业就业毕业生座谈会,为远航毕业生加油鼓劲,精心策划引导行业就业学生的事迹宣传,营造以引导行业就业为荣的氛围,让在校学生看得见校园榜样、找得准就业方向。为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公共基层服务,支持毕业生开展基层工作实践,在校友的捐赠支持下,学校自2019年起设立了“弘毅”公共服务奖学金,已累计奖励千余名基层就业学生。
学校还积极探索生涯教育改革,将西方经典生涯发展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在课程中用中国化、本土化、校本化的呈现方式揭示职业生涯发展的普遍规律,不断完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网络课堂相结合,贯穿本硕博的全段式生涯发展体系。帮助学生知国情、察社情、体民情,将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提升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胜任力。
如今,一大批交大学子在校期间就立志前往西部,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贡献力量。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上海交通大学校赛决赛中,医学院2021级眼科学直博生李晨欣讲述了自己的生涯规划:“酒泉这片航天热土、多民族聚集之地,不仅是国家战略要地,更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却缺乏优质医疗资源,每年转外就医人数在30万以上,国家为此于2023年7月新建酒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负责全面建设。受到‘公溥仁心,济世臻程’院训精神的熏陶,我立志成为上海市一输注到上海市一酒泉医院的一个‘造血干细胞’,投身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中去!”
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工作是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就业引导工作的主要方向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将积极探索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持续强化思政引领力,把握学生思想“灌浆期”,将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积极投身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要领域,将个人选择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1日 0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