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陕西西安:秦腔天天吼起来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陕西西安:秦腔天天吼起来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1 05: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李洁 崔志坚

  “现在天天有好戏看,咱秦腔爱好者的日子太滋润了!”11月5日晚,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剧场,秦腔传统剧《龙凤呈祥》上演,名家新秀轮番登台,让西安市莲湖区的戏迷张师傅不住鼓掌叫好。

  张师傅点赞的这一演出,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打造的“西安天天有秦腔”常态化演出。自2007年10月起,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推出以经典性剧目、高水平演出、公益性票价为定位的“西安天天有秦腔”活动,至今已坚持18年,累计演出超4000场,既让秦腔艺术深度融入市民日常,更以暖心举措传递文艺温度,成为西安文化生活的一张亮眼名片。

  更贴心的是,每场“西安天天有秦腔”演出专门为农民工预留30张赠票,拿着赠票走进剧场的劳动者们,也在铿锵唱腔中卸下一天疲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018年到西安当保安后,我常常过来领票看戏。”在西安务工的老戏迷杨庆科说,“晚上,听上一曲儿,再吼上两嗓子,烦恼全都抛到脑后,心里畅快得很!”多年来,通过赠票乐享秦腔“大餐”的一线劳动者已达12万人次。

  这种秦腔“大餐”不只在古城西安,乡间村头的秦腔舞台同样充满了活力。10月底,在距西安近150公里的马栏革命旧址,陕西省戏曲研究院50余名演职人员组成的演出队一大早便奔赴这片红色热土,在马栏镇金盆社区进行2025年“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惠民演出活动。

  当日恰逢社区集市开集,十里八乡的群众闻讯赶来,货摊林立的集市满是浓浓的烟火气。演出前,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打造的移动戏曲博物馆前人头攒动,群众纷纷驻足观看、拍照记录。一帧帧历史影像、一幅幅精美剧照与特色鲜明的非遗剧种介绍,不仅让大家在看戏前便提前沉浸式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更展现了这个1938年在延安创立、有着近90年建院历程的戏曲剧院历史。

  随着锣鼓点敲响,经典剧目与特色绝活轮番上演,演员们饱含深情的表演赢得老区观众的阵阵喝彩,真真正正让老乡们在家门口就过足了戏瘾。“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专业的演出,还都是咱喜欢的戏、咱熟悉的人,真是太幸福了!”金盆社区居民王大爷笑得合不拢嘴。

  这样的惠民场景,在三秦大地多点绽放。近年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坚守“文艺为民”初心,扎根人民、深入生活,以戏曲剧目向群众“送文化、传精神”,足迹遍布陕西城乡的沟沟峁峁,致力于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沉浸在戏曲艺术中,实现文艺惠民“零距离”,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从乡村文化广场的露天演出到城市社区的活动场地,从革命老区集市的临时戏台到古城专业剧场的常态化展演,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让秦腔这朵传统艺术之花,在基层土壤中汲取养分,在群众心间绚烂绽放。今年以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已进行惠民演出271场。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1日 05版)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