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重庆江津:让孩子们在劳动中收获成长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重庆江津:让孩子们在劳动中收获成长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1 05: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张国圣 光明日报通讯员 程雅琦

  智慧大棚内,小学生观察蔬菜生长,记录数据变化;柑橘园里,中学生除草施肥,学习果树修剪;非遗工坊中,职校学生制作榫卯,学习传统手艺。在重庆江津中小学的劳动课上,孩子们真正在劳动了。

  “我们的劳动课实行学校、田野、社区‘三堂’联动,不仅要让同学们学到知识、掌握技能,还要让他们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责任感。”重庆江津区教委主任曾祥敏说。

  近年来,江津区探索推出“113+N”劳动教育模式,即以1个区级示范基地为引领,推动每所学校打造1个劳动教育特色品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机制,拓展N项劳动技能培养。目前全区已开发100多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形成了与当地特色产业和非遗项目相融合的“橄榄课程”“蚕桑课程”“木工课程”等多个特色品牌。

  在黄庄教学点的稻田里,江津区田家炳中学初二14班的刁奕帆正在给蔬菜除草。“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种的,再过几天就可以吃了。”刁奕帆说,“吃不完就拿去卖钱。”一起在田间忙活的王若熙马上反对:“这些都是我最喜欢吃的,怎么会吃不完?自己种出来的菜,吃起来肯定更有味道。”

  一些学校还将劳动课堂设在街道社区。江津中学初一21班的傅博鳌和同学们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帮助几江街道桥南社区修剪绿植、清理卫生死角;滨江四牌坊小学四年级7班最近几堂劳动课,分别是协助鼎山街道高牙社区开展人口普查,以及在圣泉街道几个社区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据统计,今年以来江津中小学生参与社会服务超过12万人次,参与社会服务累计时长已超过36万小时。

  江津区研发的劳动素养数智评价系统,涵盖全区4万多名中小学生的劳动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劳动课进行全程记录和精准评估。相关数据表明,“三堂联动”开展劳动教育以来,江津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合格率已提升至96.8%,心理素质测评优良率达94.3%。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1日 07版)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