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寻天性 育童心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寻天性 育童心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3 04: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卢重光

  “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19世纪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在《人的教育》中的这句话,至今仍回响在教育者心中。福禄培尔以“儿童的发现者”之姿,提出“教育即生长”的核心主张。他将儿童视为拥有内在生命力的有机体,而非等待填充知识的容器,其教育思想围绕“寻天性、育童心”展开,为现代学前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石。

  儿童教育的本质,在于顺应其自然天性,激发内在潜能——这是福禄培尔教育思想的核心要义。他认为,每个儿童自出生起便挟带“原始动力”,这种动力驱动着他们主动探索世界、发展自我,教育者的角色不是“塑造者”,而是“守护者”与“引导者”。福禄培尔主张,教育应遵循儿童的“生长节奏”:幼儿期的孩子需要通过触摸、感知认识世界,不应强迫他们静坐读书;童年期的孩子喜欢通过模仿学习,便应提供真实的生活场景让他们实践。他在创办的“幼儿园”中,设计了一套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具,让儿童在摆弄积木、编织纸条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形状、数量与空间的关系,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正是对“顺应天性”的最佳诠释。如今,许多幼儿园推行的“自主游戏时间”“项目式学习”,本质上仍是对这一思想的延续:当儿童能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内在潜能便会自然迸发,正如种子在适宜的土壤中,会自发向上生长。

  游戏是儿童内在本质的自发表现,是儿童最纯洁、最神圣的活动。在福禄培尔看来,儿童的游戏绝非“无意义的玩乐”,而是他们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独特方式:通过“过家家”,儿童模仿成人的社会交往,学习责任与合作;通过搭建积木,儿童探索结构与平衡,发展空间思维;通过角色扮演,儿童释放情感,构建对世界的认知。他在幼儿园中为儿童创设了丰富的游戏场景,允许儿童自由选择游戏内容与伙伴,甚至鼓励成人参与儿童的游戏——不是指导,而是陪伴,这种游戏观让教育回归儿童的天性。

  自然环境是儿童成长的“第二课堂”,福禄培尔高度重视自然对儿童教育的意义,主张通过观察自然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与生命意识。他认为,儿童在与自然的互动中,能直观感受生命的成长与世界的规律:观察种子发芽,儿童理解“生长”的概念;追逐蝴蝶,儿童发现“运动”的轨迹;观察四季变化,儿童感知“循环”的规律。福禄培尔在幼儿园中开辟了花园、菜地,让儿童亲自播种、浇水、收获,在劳动中感受自然的馈赠,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如今,“自然教育”理念的兴起,通过“自然课堂”“户外研学”等形式,让儿童重新拥抱自然,正是对福禄培尔思想的呼应。自然不仅能滋养儿童的心灵,更能培养他们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与科学精神,这种精神是儿童未来成为创新者的关键。

  幼儿园环境作为儿童日常活动的空间,需充满秩序与美,以激发儿童的兴趣与创造力。福禄培尔认为,幼儿园的环境不是“简单的场所”,而是“无声的教育者”,环境的秩序感与美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行为习惯与审美能力。在福禄培尔设计的幼儿园中,教室的布置简洁有序:教具分类摆放,方便儿童自主取用;墙面装饰着儿童的绘画与自然标本;活动区域划分清晰,让儿童能专注于当前活动。福禄培尔还主张用自然的材料制作教具,用鲜花、绿植装点教室,让儿童在美的环境中感受和谐与美好,培养审美感知力。他认为,儿童对美的感知是天生的,而美的环境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当儿童在整洁、温馨的教室中活动,便更愿意动手创作、表达自我。环境无须“说教”,却能以最温柔的方式,滋养童心与创造力。

  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内在的生命法则,并为其自由、自觉、完美的展现指明道路。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跨越百年时光,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无论是顺应儿童天性、重视游戏价值,还是依托自然环境、创设美的空间,其核心都是将儿童视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尊重他们的成长节奏,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与童心。只有当我们真正读懂儿童的天性,守护好他们的童心,才能培养出拥有创造力、生命力与幸福感的人。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3日 14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