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科学随笔】
作者:郭京京 冯泽(分别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特别研究助理)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将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在制造业,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人工智能+制造”将加速释放技术创新效应、生产率提升效应与产业结构优化效应,成为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和网络强国的核心支撑,成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
“人工智能+制造”将改变传统的资源配置和生产方式,推进生产、管理与组织形态实现颠覆性突破,推动我国制造业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跃升、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深刻转型。具体而言,机器视觉、智能传感、自学习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融合,使生产系统具备自主感知、判断与优化能力,推动制造体系由人机协作向复杂自适应系统演进,促进生产要素创新型配置与跨时空重组,显著提升制造业生产和创新效率。此外,人工智能促进制造组织扁平化、网络化、协同化,催生平台化设计、预测性维护等新模式,形成以数据和算法为核心的创新生态,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
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亦纷纷将人工智能视为制造业国家战略核心支柱,以人工智能为支点重构制造业生产和创新体系。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确立了“引领智能制造的未来”的具体目标,重点支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数据隐私保护等领域研发。德国修订《人工智能战略》,指出到2025年政府投入50亿欧元建设现代化的计算基础设施,并通过新的超级计算机提高计算能力。日本将人工智能技术确立为战略性基础技术,并纳入战略创新计划(SIP)、登月型研发资助计划重点支持。
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优化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创新发展政策体系,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最大拥有国,自主AI芯片、工业操作系统、计算机视觉等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全国621所普通高校成功备案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几乎培养了全球一半的人工智能人才,为“人工智能+制造”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人工智能在制造业价值链关键环节的应用逐步深化,工业大脑、机器人协作制造、机器视觉检测、设备互联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与此同时,我国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创新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关键核心技术受限、复合型人才短缺、治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释放。
笔者认为,应以系统思维统筹“人工智能+制造”创新发展技术体系、生态体系、人才体系与政策体系,激发新动能、构筑新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是强化“人工智能+制造”创新发展技术体系。布局制造领域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基地,围绕人工智能开源软硬件、人工智能基础数据与安全检测等领域,推进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专项”,超前布局支撑制造业范式变革的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系统推进智能计算芯片与系统、群体智能关键技术、认知计算模型等前沿技术攻关。设立人工智能基础研究联合基金,引导科技领军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促进人工智能芯片、传感器、操作系统等基础软硬件技术开发,研发一批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人机交互、群体实时协同等特征的重大技术设备。
二是构建“人工智能+制造”创新发展生态体系。在机床、机器人、石油化工、轨道交通等重点制造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制造”示范工程,推动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预测性维护等模式落地推广。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人工智能企业等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软硬件、数据、算法协同的开放创新生态。依托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面向重点制造领域培育打造工业大脑、机器人协助制造等智能场景,促进制造领域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和系统平台优化升级。
三是夯实“人工智能+制造”创新发展人才体系。优化人工智能学科布局,强化人工智能与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加强高层次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通过重大研发任务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培养制造领域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在重点领域形成一批人工智能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一批制造领域人工智能实训基地,建立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制造业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
四是完善“人工智能+制造”创新发展政策体系。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完善政府采购与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装备创新应用。建设制造领域人工智能融合标准体系,健全基础共性、互联互通、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技术标准。探索制造领域人工智能监管试点,合理审慎监管人工智能软件、工具、算力和数据资源,推动“人工智能+制造”稳健有序发展。强化制造领域人工智能安全管理制度建设,鼓励制造企业开展数据安全和算法模型安全管理认证,提升人工智能应用安全性。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3日 1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