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健·生活】
作者:王晶桐 郏蓉(分别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在老年科病房里,84岁的王奶奶思维敏捷,医生的话“秒懂”,检查流程她全都明明白白。也正因此,她成了病房里的“热心大姐”。同病房73岁的刘奶奶,遇到检查、打点滴,时不时会愣在原地一脸蒙。这时,王奶奶就会利索地帮“小妹”收拾东西,带着刘奶奶做B超、抽血。
为什么明明更年长,王奶奶却更有“年轻力”?其实决定老人“灵不灵光”“利不利索”的关键,不是年纪,而是内在能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内在能力问题逐渐受到关注。提高老年人的内在能力,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更有助于增强社会的整体福祉。
那么,何为内在能力呢?内在能力是WHO(世界卫生组织)为进一步促进健康老龄化发展而提出的概念,它是指老年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使用的全部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老年人在衰老过程中,需要实现其内在能力和功能发挥的优化,内在能力是功能发挥的基础,将老年人功能发挥最大化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关键。而内在能力下降,老年人出现衰弱、失能、照护依赖的风险就明显增加。
内在能力是“综合战斗力”
临床上,可以看到许多慢病患者,即使血压、血糖控制住了,但还是不敢一人出门。这可能就是内在能力出问题了。内在能力,不是指某一项具体的检查结果,而是身体功能和心理能力的“综合战斗力”。
WHO明确,内在能力有五大核心支柱,就像支撑晚年生活的5根“顶梁柱”。一是行动能力,能不能稳稳走路、自己起身、上下楼梯;二是认知能力,记不记得刚说的事、能不能算清简单账目等;三是营养状况,吃饭香不香、体重稳不稳、有没有力气;四是心理状态,情绪高不高、爱不爱跟人聊天、生活有没有盼头;五是感官功能,看东西清不清、听说话明不明、能不能分辨味道。
为什么说它至关重要?因为多种慢性病本身,以及为此服用的众多药物,会悄然消耗老人的内在能力,就像“温水煮青蛙”,等发现“走不动、记不住”时,往往已经影响生活了。生活中我们发现许多老年人的内在能力明显不足,存在着能力缺陷,表现为身体状况较差,活动力较弱,判断力、适应力、社交能力低下等;还有些老年人虽然生理功能正常,但在心理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孤独、抑郁、焦虑、自卑等。内在能力水平决定了老年人是否能在功能上实现健康老龄化生活。
守护内在能力不复杂
对个体内在能力变化轨迹进行动态监测,可以将老化过程的视窗前移,在内在能力显著下降之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有效保障老年人内在能力维持较高水平,预防或延迟老年人生活能力下降。简而言之,守住内在能力,就是守住自己做饭、出门散步、跟老伙计聊天的底气。它能让老年人在管理多种慢病的同时,依然拥有高质量、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行动能力——别总坐着,简单动作练出“稳当劲儿”。很多老人怕摔跤就不敢动,其实越不动肌肉越弱,反而更易摔。不妨试试这几招:
日常必做散步+靠墙静蹲:每天早饭后散步30分钟,速度以“能说话不喘气”为准;在家时背靠墙,双脚离墙30厘米,慢慢下蹲至膝盖不超过脚尖,每次坚持10~15秒,做3组,练下肢力量(有膝关节问题的老人,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角度)。
起床“三步走”防跌倒:醒来先躺30秒,坐起来等30秒,双脚落地再等30秒,再慢慢起身,尤其适合高血压、体位性低血压的老人。
注意,别追求“快”和“多”,重点是每天坚持,下雨下雪天就在室内慢走,别勉强出门。
认知能力——别让大脑“闲下来”,日常小事就能练。大脑越用越灵,就像机器常转才不容易锈。临床发现,坚持用脑的老人,认知衰退速度会慢很多。
坚持每天读书看报、下下棋、打打牌、拼拼图。尝试学习一项新技能,如使用智能手机拍照、上网看新闻等。既能动脑又能社交,让大脑经常处于需要思考的状态。
如果发现经常忘事,比如反复找钥匙、说话颠三倒四,别不当回事,及时到老年科做认知评估,早干预效果好。
营养状况——别只吃“清淡”,这样吃才有力气。很多慢病老人忌口过度,结果把自己饿得没力气。糖尿病、高血压老人也需要充足营养,关键是“吃对”:
每天必吃“这三样”:一杯温牛奶(乳糖不耐受就选舒化奶)、一个鸡蛋(胆固醇高的老人可隔天吃1个蛋黄)、二两优质肉(鱼肉、鸡胸肉、瘦猪肉,清蒸或煮着吃最好),补充蛋白质防肌肉流失。
蔬菜多吃“深色的”,每天吃够500克蔬菜,菠菜、西兰花、胡萝卜等深色菜占一半,膳食纤维够了,肠道才通畅。
调味“减盐不减味”,高血压老人每天盐不超过5克,但别一点盐不吃,可用葱、姜、蒜、柠檬汁提味,不然没胃口吃不下,反而更缺营养。
心理状态——别憋在家里,找到“乐子”很重要。孤独、不开心,会像“隐形慢性病”一样消耗内在能力。临床中不少老人指标正常,却因为情绪差导致身体没劲儿、不想动。
几个小建议:多“唠嗑”,每天跟家人聊10分钟,哪怕说说菜价、天气;跟老邻居打电话、一起遛弯,别总一个人待着;找个“小爱好”,种花、养鸟、练书法、跳广场舞,哪怕每天花20分钟做喜欢的事,心情也会不一样;有心事别闷着,觉得委屈、烦躁时,跟儿女或信任的老伙计说说,实在难受就去心理门诊,别硬扛。
感官功能——别等“看不见、听不清”才重视,定期查。视力、听力下降会让老人慢慢脱离世界,影响认知和情绪。除了定期监测血压、血糖,也应定期关注自己的行动速度、体重变化、记忆力和情绪状态。
有白内障、青光眼的老人,别等看不清了才就医,早治疗能保住视力;看书、看手机别太久,每20分钟远眺5分钟。当听不清别人说话时,别总说“你大点声”,及时配助听器,现在很多社区也有免费听力筛查,不然越听不见越不想说话,容易孤独。可以进行简单自测,看电视时音量是不是越开越大?跟人聊天总问“你说啥”?如果是,赶紧去查感官功能。请将功能评估和疾病检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如果发现明显变化,应及时到老年科就诊,进行系统评估。
让守护内在能力更精准
有研究表明,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在应对多种老年问题时,难以提供高效率且系统化的医疗服务,而且,老年人获得诊疗的机会有限,难以满足复杂及多样的健康需求。因此,应构建以内在能力为核心的健康服务体系,从整个人生阶段出发,针对各种健康状况的老年人提供内在能力动态轨迹变化监测、评估及干预,变被动的疾病反应模式,为主动的疾病预防模式,以满足当代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
对于老年人来说,在能量平衡上,为了适应机体能量消耗的下降,能量及蛋白质等的适当摄入不仅可以调节机体能量平衡,而且,还可以通过抗炎、抗氧化等生理作用,影响衰老的进程。在能量平衡中,超重、肥胖、骨骼肌肉减少及营养不良等,都是预防老年个体残疾的干预指标。
在新陈代谢上,血脂的异常代谢,容易导致老年人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尿酸的异常代谢,容易导致痛风等关节疾病的发生;激素及体液水平的代谢紊乱,容易导致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发生。
通过对能量平衡和新陈代谢的干预,能够积极改善机体的组成成分,逆转衰弱。在生理结构上,提高潜在的内在能力水平,减少照护依赖的发生风险。
对于有慢病的老人来说,大前提仍是把相关指标稳住。内在能力再重要,也得建立在病情稳定的基础上。一定要跟医生配合好,按时吃药、定期复查,让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不捣乱”。比如降糖药、降压药别自己随便换,有不舒服及时跟医生说,避免药物副作用影响身体功能。
如果自己“搞不定”,别忘了找老年科综合评估。如果觉得浑身没劲儿、记性差得厉害,或者多种问题缠在一起不知道先管哪个,别自己琢磨,去医院老年科做老年综合评估。医生会从疾病、功能、营养、心理等方面全面检查,帮您制定个性化方案,比如该补什么营养、适合哪种运动,让守护内在能力更精准。
老年人内在能力观念的提出,为改变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健康老龄化的重心,正从传统治病向延长老年人健康寿命转变。而且,已经开始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医养结合管理为的就是——真正实现老了“不遭罪”。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5日 0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