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谢文 宋喜群
1940年3月16日,山东日照洪凝乡长兰村,一场公推正在举行。
只见几位候选人坐成一排,每人身后放一个空碗。每位选民发一粒豆子,选谁,就把豆子投入谁的碗中。
用豆子作选票,是因为当时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豆选”能保证大多数群众行使民主权利。
伴着豆子碰击碗壁的阵阵清脆声响,结果出来了:八路军驻日照办事处主任刘鸿若当选日照县县长!
根据“三三制”原则,选民又民主选举10多名行政委员组成日照县抗日民主政府,其中共产党员、非党左派分子、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玉峰岭村新貌 苏诒明摄/光明图片
“处于敌后的游击战争,没有根据地是不能支持的。”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同志这样判断。巩固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是基础。
巩固根据地,发展经济同样重要。在当时的背景下,要发展经济,必须打破现有的经济秩序。
当时的日照,地租额占总产量的40%至50%,加上“干拨工”(地主强迫佃户或农民无偿劳动)“献鲜”(地主强迫佃户或农民无偿提供农副产品、时令农产品)等额外剥削,农民辛苦经年却难得温饱。一旦断粮绝炊,只能向地富借粮借债,而月息高达5分,借贷的农民往往因此倾家荡产。
为了减轻地主对农民的剥削,1942年5月,日照县委在碑廓、汾岚等地区进行减租减息试点,随后全面展开。基本政策是:原租额减少25%,同时废除原有的“干拨工”等额外剥削;农民所借地富款项,不论原息多少,一律减至年息一分半。
这些政策,兼顾了农民和地主利益,对巩固抗日根据地,并依靠农民群众夺取抗战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寇加大了对抗日根据地的进攻。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状况更加困难,连吃饭、穿衣都很难保证。为坚持抗战,战胜日本侵略者,地处黄海之滨的日照,响应党中央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掀起了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
“同志们,用劲,把犁拉!”
“嗨—哟—呼!”
…………
1943年初春,辛留河北岸的一片荒地上,日照县委机关干部的劳动号子一阵高过一阵。
欢快的情绪感染着整片荒地的军民,大家你追我赶展开了劳动竞赛。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耕作,荒草丛生的山岗变成了一片平整的土地。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日照县委的同志背着粪筐,每天天不亮就外出拾粪。有人还编了一首拾粪歌:“冬天找向阳,夏天找背阴,大路两旁别忘记,会场、集头更要勤。”
在县委机关、连队带动下,各个村庄也把房前屋后、荒山野岭开成田,种上了庄稼。大生产运动中,全县共开荒3700多亩,大大减轻了群众负担。
在向荒山要粮的同时,八路军还向大海要宝藏、向纺织要衣。罗荣桓、陈士榘等八路军将领身先士卒跳入冰凉的海水里开挖盐池,日照中心县委书记李均带头向纺织能手学习纺线,带动根据地形成了开发盐田、纺线织布的热潮。
大生产运动的蓬勃开展,使根据地军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李均回忆,到1943年底,根据地部队机关每人每天供给6钱盐、6钱油、1斤菜,每月还有半斤多肉。
为人民服务,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始终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宗旨。
115师教导第五旅十三团三连曾在秦家庄住了一个月。同志们一有空就帮抗属房东送粪、挖菜园,帮脚小的大娘舂米、担水。一个月,战士们帮群众耕了26亩地、挑了723担水、送了450担粪。夏收时,3天内把全庄的麦子都收割完。
这样的故事在根据地不胜枚举:滨北军分区驻五莲县洪凝一带时,将部队的战马牵去支援农民耕种;日照岚山的机关干部帮收、帮种,解决群众劳力不足的困难……
“帮着张家去送粪,帮着李家去推土,他和穷人是一家……”一首流传于根据地的歌谣这样称颂八路军。
根据地的文化建设也蓬蓬勃勃。
日照各区都办起了剧团。农村剧团多由村干部牵头,演员人数不等,他们不计报酬,热情高涨。每逢节日和集会,村村排演节目,有话剧、歌剧、活报剧、快板、合唱、独唱、秧歌、旱船、高跷、龙灯、舞狮等,“村村锣鼓响,处处歌声扬”,极大活跃了根据地的文化生活。
随着根据地各项建设的深入,群众抗战积极性空前高涨。
青壮年争先恐后报名参加民兵。仅1942年5月至12月,日照所在的滨海区,民兵就增长了3倍多。他们农忙时从事生产,农闲时开展训练,成为不脱离生产的武装。歌曲《扛起锄头背起枪》这样描绘民兵的战斗生活:“太阳出来照山岗,扛起锄头背起枪。扛起锄头好生产,背起大枪保家乡。”
连儿童团也成为抗日的重要力量。他们在村头路口设置岗哨、查验路条、传递情报、拥军优属。《我是拥军小英豪》这样描述:“募东西,去慰劳,帮助抗属更周到。又抬水,又拾草,人人都叫我好宝宝。”
参军支前更成为根据地群众的自觉行动。1943年冬,抗日根据地的碑廓、汾岚等区,数百名青年踊跃参军。1944年3月,五莲山区发动参军,原计划入伍100人,实际入伍362人。许多老太太亲自送儿杀敌,无数姑娘送未婚夫参军。县长刘鸿若亲自抬轿子欢送新战士入伍。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八路军解放了苦难的人民,人民时时热爱自己的队伍。每一场战斗打响,群众自发组成担架队、运输队,为部队转运伤员、运送粮草;每一次战斗结束,群众又杀猪宰羊慰劳将士。平日里,为部队做军鞋、洗衣服、磨面、碾米、看护伤员,已成为妇女的光荣职责。
一首《支前小唱》唱出了军民鱼水情深:“军队前方打胜仗,后方老百姓多帮,抬伤兵,送给养,打走鬼子保家乡。”
根据地各项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积累的丰富经验,也成为新中国建设的宝贵财富。
…………
还是那个碑廓镇。日前,当光明日报“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采访组来到这里时,眼前是一派宁静和乐的乡村田园图:一条玉带般的道路,顺着山势蜿蜒至半山腰的玉峰岭村。远远望去,白墙红瓦的村舍错落有致,青翠的茶园环绕村庄。
走进玉峰岭村,一座座改造一新的民宿正在接待一批批游客,电商服务中心荷着山货的村民出出进进,村红色旅游接待中心正在进行研学体验。
解说员介绍,受地理环境制约,村里长期季节性缺水。当年的八路军在这里驻扎时,曾从大老远为老百姓挑来一担担山泉水。如今,在一届又一届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筑起了塘坝,修了引水渠,埋设了自来水管道,彻底解决了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后来又带领群众因地制宜,探索出茶园、桑园两大富民产业,如今村里是“户户有茶桑园,人人有活干”。
这些年,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我们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创新模式,成立了岚山区首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在一处挂着“玉峰岭村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牌匾的房舍前,村支部书记张永路介绍。
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既能拿工资,还能得分红,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入股率达百分之百。
现在,很多人一说起玉峰岭村,就竖起大拇指:“你们这是‘党建引领出路子,百姓兜里有票子’!”
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抓。这是当年“老八路”留下来的经验,玉峰岭村继承了下来:瞧,新落成的足球场上,社区运动会让村民“嗨”翻了;村晚舞台前,老少爷们的小马扎里三层外三层……
玉峰岭村还是山东省级文明村镇社区呢!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6日 0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