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知识·军旅·人生】
光明日报记者 刘小兵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杨鑫鑫
深夜的校园内,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教授吴艳梅的办公室依旧亮着灯,她还在准备着第二天的授课,教材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在她心中,军校教员的三尺讲台紧连未来战场,每一堂课都是为战斗力积蓄能量的“战前推演”。从青涩助教到博导教授,从讲台耕耘到科研攻关,吴艳梅在装备教学与科研领域扎根深耕,用29年的坚守,诠释着一名军校教员的使命担当。
“课堂如果脱离实战,就是军校教员的失职。”这是吴艳梅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让教学内容紧跟实战需求,她带领团队一次次奔赴基层部队、科研院所。在海拔4600米的西藏边防连,高原反应让她呕吐不止、头痛欲裂。但她稍作休整便立刻与官兵围坐一起,深入交流装备在高原高寒环境中的运用难题,认真记录每一条实战反馈。多年来,她累计写下百万字调研笔记,这些带着硝烟味的内容,成了她优化教学的宝贵素材,让她的课堂始终充满“战味”。
“教学的目标是让学员带着新能力回部队,带着真本领上战场。”为提升教学实效,吴艳梅精心雕琢每一堂课。她创新推出“战例教学法”,如在讨论“打击高时敏目标弹药运用”时,她抛出俄乌冲突中俄军打击“海马斯”火箭炮的战例,引导学员展开激烈辩论。在讲授弹药运用与保障课程时,她将某部队面临的现实保障难题原汁原味地搬上讲台,让学员分组研讨破解之策。为了让抽象的装备原理变得直观可感,她自学虚拟演播、建模仿真等技术,亲手制作三维仿真课件和实战视频,让学员学得津津有味。
吴艳梅还积极推行“翻转课堂”,让学员走上讲台当“主讲”,自己则化身“蓝军指挥员”频频发问。在一次关于无人装备的教学中,学员上台讲解方案,吴艳梅接连抛出“复杂电磁环境下如何保障通信”“装备受损后如何快速抢修”等实战问题,倒逼学员深入思考。这种沉浸式教学让学员直呼“过瘾”,一批批学员在激烈研讨中摸到了打胜仗的门道。她打造的微课“无人装备对未来战争的影响”,更是在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中斩获高教组一等奖。
“科研必须向备战打仗聚焦,为保障打赢服务。”这是吴艳梅坚守的科研理念。她时刻关注军事装备技术革新的动态,紧盯制约战斗力的难题进行全力攻关。承担重大任务时,她常以办公室为家,始终保持枕戈待旦的状态。
在某重大演训任务中,吴艳梅带领团队奔赴靶区。那里环境恶劣,刮风时黄沙漫天,日晒时地表温度高到能煎熟鸡蛋。她顶着酷暑赴靶区采集数据,对每一个数据都反复核对、确保精准。回到驻地后,她又马不停蹄地投入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最终形成的评估报告因数据翔实且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得到上级机关认可。
近年来,吴艳梅主持科研项目10余项,参与国家、军队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她牵头研发的装备数据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部队数据管理难题,多项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备战打仗,为提升部队战斗力注入了科技动能。
如今,吴艳梅依然坚守在教学科研一线,她就像一株扎根在国防沃土中的红梅,用对军队教育事业的赤诚与热爱,培育着一批又一批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人才。

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教授 吴艳梅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6日 0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