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让新苗在新质生产力的沃野破土成林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让新苗在新质生产力的沃野破土成林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6 05: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晨曦走笔】

  作者:王晓丹(广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广东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院院长)

  当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疾风劲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作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部署,精准勾勒出时代前行的关键脉络。这一事业呼唤着更多既能在特定领域深耕,又具备多学科视野的创新主体。

  青年一代作为这场历史机遇中最富活力的创新先锋,未来可能是懂医学的程序员,懂金融的环境科学家,懂教育的人工智能专家。他们在“深耕”与“跨界”多重需求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中,探寻着属于自己的成长密码。当然,这样的追求也来源于现实的压力。当新生代金融精英开始手搓代码,现代医疗团队招募AI工程师,农村创业青年驾驶无人机播种,看似互不相关的用工需求背后,折射出真实的市场需求:单一的专业能力已难应对当下日益复杂的创新挑战,复合型青年跨界人才正成为稀缺的“市场刚需”。然而,如今不少领域人才荒凸显,如学数字技术的人对经济运行逻辑知之甚少,学经济的人又在数字工具运用上捉襟见肘。新时代的青年才俊,该如何破解难题呢?

  我们不妨尝试着锻炼跨界思维、培养跨界能力。如果说专业能力是纵深挖掘的根基,跨界思维便是横向拓展的翅膀,它不是对专业的背离,而是让专业边界更具延伸的弹性,在思维碰撞中催生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在笔者的研究领域,常借助字母的字形,把人才类型生动地比作“I型”“T型”和“π型”。人工智能浪潮下,青年英才们需要从“I型”“T型”朝着“π型”稳步迭代。那坚实的“两竖”,代表拥有两个及以上领域的深度专业技能;而上面的“一横”,代表能将知识融会贯通,并拥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一些医学设备研究者通过跨界实践,与AI工程师合作,开发深度学习模型来辅助检测CT等影像中的早期肿瘤、微小结节等,这能帮助医生提升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又如一位原本不会写代码的90后文科学生,依靠语言学知识结构在AI领域实现连续创业突破,开发出人机协作视频翻译工具。跨界带来的新鲜感与可能性,能唤醒初始的探索欲与创造力,鼓励青年学子从被动跟随转向主动创造,在多元尝试中突破成长瓶颈。

  我们需要努力把握“精”与“广”的平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关键核心技术的精进,突破性的进展往往产生于不同专业领域的碰撞之时,这意味着实践者需实现“深潜与远航的统一”。欲成专精之士,需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在核心技术的“无人区”沉潜下来,将一点打透做穿、练到极致。这片深扎的根系,恰是成为“跨界先锋”的底气所在——它让人在闯入学科交叉的“蓝海”时,并非无根浮萍,而是带着自己独特的视角与方法论前去对话与交换。此时,跨界便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一场深入的创造性融合。实践者从另一个领域获得灵感的钥匙,反过来解开主攻方向上那把难开的锁,用异质的工具撬动创新的阀门。因此,“精”与“广”是彼此滋养的。

  青年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破局尖兵。每一位青年人都有必要锚定自己的成长坐标,以专业为根,夯实成长的坚实基础;以跨界为翼,划破创新的固有边界。既在关键核心技术的无人区勇攀高峰,也在学科交叉的新“蓝海”乘风破浪。

  这份平衡的实现,离不开教育、企业与社会共同培育的成长生态。如今,高校的“交叉学科微学位”试点让跨界学习有章可循,企业的跨领域合作平台让实践探索有业可依,社会的包容氛围让创新试错更有底气。武汉工程大学一位研究高分子的青年学者,跨界融合生物传感、纳米催化等多学科知识,大大提升了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精准度,相关研究成果荣登国际知名期刊。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青年研究员利用数据模拟和算法优化开展情感智能研究,提升了心理问题的早发现与个性化干预的能力。

  这些成功案例给予我们信心,让我们更加坚信,当更多青年人在专业深耕中厚积薄发,在跨界探索中释放潜能,新质生产力的沃野上,必将有更多新苗破土成林。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6日 05版)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