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数智时代的国际传播变革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数智时代的国际传播变革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21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析理论道】

  作者:崔林、赵淑萍、王婧雯(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分别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教授、副研究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完善国际传播体制机制,创新传播载体和方式,加强重点基地建设,增强主流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全面提升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进入数智时代,大数据、算法推荐、人工智能等技术重塑了信息传播的模式与生态,全球传播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全球范围内的信息生成、流动与接受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与之相适应的传播主体结构、表达逻辑与认知方式面临重组更新。面对世界变局与技术变革,必须清晰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深入理解数智化浪潮带来的系统性嬗变,才能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更新传播观念,激活认知动能

  数智时代传播格局的变化引发了传播观念的更新。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传播方式从单向传输转向多元互动,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不再是信息的传递与接受,而是认知、意义与情感的共建、共享与共鸣。互动、共生等传播观念,为国际传播注入新的认知动能,为中国故事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为广泛的共振与共情提供了更多可能。

  数智技术重塑思维方式,推动传播观念更新。数智时代的传播革命,不仅体现为技术的更迭,更引发思维方式的重塑。数智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渗入程度不断加深,人类思维方式由线性思维转向互联互动的网络思维。与之相适应,信息传播的逻辑从“我说你听”变为“共建共享”,内容生产的观念也从“输出触达”转为“共创共鸣”。这使传播活动不再局限于信息的传递,而成为人们对于意义与认知的互相激发,推动国际传播观念从“单向输出”转向“互动融入”,从而为国际传播的创新发展打开新思路。

  认知跃升激活传播动能,提升国际表达效能。思维方式的重塑带来了认知能力的跃升。用户画像、语义分析、算法推荐等技术让传播更加精准,受众需求得以被更细致地洞察,文化差异可以被更有效地理解。以数据为镜、以智能为翼,传播活动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塑造”的转变。认知动能的激活,使得中国故事的讲述状态更为主动、积极、自信,中国声音的传播效果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中国话语的影响力与感召力不断提升。

  数智时代的传播竞争,归根到底是认知的竞争、思维的竞争。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舆论格局,我们应通过更新认知提升表达力,通过转换思维增强传播力。具体而言,要善用数智技术的分析与洞察功能,准确把握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表达逻辑,推动中国叙事与世界表达的深度融合。强化传播主体的数智素养与国际视野,形成一支懂技术、善表达、能共情的传播队伍。以文化自信为底色,以科技创新为支撑,让数智传播成为打通中外的新渠道、文明互鉴的新载体。只有实现认知能力的跃升和思维方式的再造,才能在全球信息洪流中塑造更具温度、更有力量的中国形象,让世界更好地感知中国、理解中国、认同中国。

  重塑传播格局,提供机制动能

  数智时代的到来,使全球传播格局面临重塑。信息流、舆论流与数据流的交织叠加,使全球传播体系更具多元性和复杂性,呈现出开放共生的鲜明特征。传播要素的更新与传播格局的重塑,改变了传播的形态特征、权力结构与表达逻辑,为国际传播效能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机制动能。

  传播形态多点共生,信息流动更为灵活。在传统媒介时代,传播活动以中心化模式运行,信息流向单一,传播路径固定。进入数智时代,人人都有摄像头、时时处处可直播,全社会的传播能力不断增强。政府、企业、媒体与用户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形成了多点共生的传播形态,信息在不同主体之间的流动、反馈、激发更为灵活多样,产生了全新的传播生态和舆论格局。多点共生的传播形态强化了传播活动的去中心化特征,使国际传播从传统的“中心—边缘”模式转向全新的“节点—网络”模式,推动话语体系从单极支配向多元共存转变。随着传播形态、模式、生态的结构化变迁,全球信息的流通机制也发生颠覆性改变,为传播者提供了更为宽泛的表达空间和更为灵活的传播路径。

  传播权力多元分布,话语体系更趋平衡。随着全球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国际传播的整体格局渐趋扁平化,传播权力不再集中于少数机构和媒体,而是逐渐向多元化主体分散。平台算法、社交关系与群体力量共同塑造全球舆论格局,使得国际传播的赋权机制从“自上而下”转为“自下而上”,从单声道的线性传播走向多声部的网络共振。传播权力的分散意味着国际传播不再是单向度的叙述表达,而是多方参与的话语共建。传播要素的多元与传播结构的开放,推动了话语体系的平衡,使国际传播更接近原生、多样的全球语境。这种多元共生的传播机制,有助于打破国际传播中固有的刻板印象,达成跨文化的理解与对话。

  传播逻辑即时互联,反馈机制更加高效。传播过程的互动性与反馈的即时性是数智传播的显著特征。算法推送、数据监测、用户反馈、社交回应共同构成了一个实时更新的动态信息系统,传播主体具备更强的响应能力,传播活动具备更灵活的调节空间。即时互联的传播逻辑,使传播者能够在动态反馈中不断调整表达策略,进而实现从单向投放到双向互动、从事后评估到即时优化的转变。基于传播逻辑的改变,数智时代的国际传播形成了自我更新的生态特征:用户接受不再是传播的终点,而是新认知的起点;传播效能的提升也不再依赖规模扩张,而取决于机制的适配与格局的优化。

  创新表达方式,注入叙事动能

  传播的力量源于内容,传播的魅力来自叙事。数智时代的传播类型更为多样、叙事形态更为丰富,为表达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内容革新的实质,在于通过新的表达方式,构建更具思想厚度、文化深度与情感温度的传播体系,为国际传播注入持续的叙事动能。

  拓宽叙事视野,增强文化厚度。数智时代的叙事创新,首先表现为叙事视野的拓展。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不断打破既有时空界限,让中国故事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视野中,拥有了更宽阔的文化语境与更多元的表现维度。文化厚度的形成,不仅依赖内容的丰富性,更体现为叙事的纵深感与思想的穿透力。当古老的中华文化与崭新的中国经验一起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叙事框架,以兼容并包的气度、与时俱进的气象,不断彰显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将使中国故事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同。

  革新叙事方式,优化传播语态。数智传播环境使内容表达方式呈现出过程性与沉浸化的特征,传播效能更多体现为语义空间的共建和情感体验的共享。基于新的表达逻辑,情感叙事、体验叙事和互动叙事成为新的叙事方式。情感叙事以真挚情感引发心理共鸣,体验叙事以沉浸参与增强整体感知,互动叙事则以开放对话实现意义共创。叙事方式的创新,使传播内容更加多元与生动,也使传播语态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为此,应基于不同文化背景和用户需求,探索契合本土语境的表达方式,让数智时代的叙事方式成为连接中外心灵与文化的桥梁。

  重构话语范式,深化价值传递。表达方式创新的目的在于价值传递。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否被世界理解与接受,关键在于其价值观念能否与人类共同关切实现同频共振。国际传播中的价值表达不能是说教式的阐释,而是在叙事过程中对内在逻辑的自然展现。只有重构话语范式,讲好数智时代的中国故事,才能将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蕴含的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转化为普遍可理解、可认同的价值话语,在全球文明对话中展现中国的文化厚度与思想锐度。

  重组传播关系,释放情感动能

  数智时代的传播内涵由“技术逻辑”向“关系逻辑”延展,传播重心从“触达受众”转向“连接人心”。在这一过程中,情感共鸣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文化共识成为国际传播的内在支撑。传播关系的重组,推动国际传播的重点从信息互通转向人心相通,为传播效能的提升注入了情感动能。

  传播关系由主客二分走向共生互信。在传统传播格局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往往呈现出主导与被动、输出与接受的二元关系。在数智传播环境中,这种关系逐渐被打破。不同类型的传播主体通过社交媒介、短视频平台、虚拟社区等渠道参与信息的生成与传播,在互动中实现了角色互换与认知互塑,搭建起互联互通的传播共同体,使互信关系成为当前国际传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心理基础。互信不会自然形成,而是要在不断的对话与交流中逐步积累。只有在平等互利、彼此尊重的国际关系中,共生互信的传播关系才能形成,跨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才能真正实现。

  强化情感传播,促进文化认同。传播的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在情感层面引发共鸣。数智传播环境强化了情感在全球多元语境中的沟通作用,情感传播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叙事中的情感表达、形象塑造和人文关怀,可以让受众在情感体验中感受中国、理解中国、认同中国。以情动人并非一味诉诸感性,而是以真诚表达为基础的情感沟通。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需要将理性的阐释与情感的触动相结合,才能在心灵相通、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实现文化认同。

  促进国际共鸣,达成精神共识。数智时代的传播空间,是一个多元文明共存、价值观念交汇的空间。如何在差异中寻求共识,在交响中形成共鸣,成为国际传播的关键课题。传播的真正力量不在信息之多,而在共鸣之深;不在传播的广度,而在心灵的契合。数智时代传播关系的重组,使国际传播从外在的传播行为转向内在的精神连接,从“被看见”走向“被理解”,从“主体表达”走向“国际共鸣”。推进数智时代国际传播变革,就是要跨越文化界限,引发广泛的国际共鸣,达成深刻的精神共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凝聚思想共识。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1日 11版)

[ 责编:李卓凝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