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与古为徒】
作者:肖复兴(散文家,《人民文学》杂志原副主编)
宋嘉泰二年,陆游七十八岁。

插图:李娜
这一年伊始,在《开岁》篇中,他写道:“卖困不灵仍喜睡,送穷无术又来归。”确实,放翁年已老矣,困顿于家乡山阴,齿落踝坏,贫病交加,他在诗中说:“一年复一年,老至不可御。下湿病在脾,余息仅如缕。”且是“羸病时时剧”,“出门仍苦要人扶”。
“送穷无术”,不是放翁卖惨诉苦。尽管他自我宽慰“蜗庐虽小著身宽”,然而毕竟是茅草陋屋,柴荆窄院,特别是到了残冬寒春,“闭门屋漏不可居,出门雪泥深尺余”,“檐消积雪时闻滴,衣覆残炉剩得香”。“剩得香”,是自嘲;“不可居”,才是实情。
更难过的是常缺米断炊,饥肠辘辘:“书生每苦饥,得饭已可贺”;“有时尚不继,得米无暇簸”;“典衣未赎身饶虱,治米无工饭有沙”。穷得典衣买米,饿得连米中的沙子都来不及挑去,就囫囵吞下。这日子过得确实狼狈。
令人难过的还有孤独和寂寞。孤守柴荆,门前冷落。“不入城门今几岁,遥知车马正匆忙。”匆忙的车马是人家的,出门之难属自家。偶尔出门一次,“还家寂寞西窗晚,旋燎枯枝拥地炉”。想想,那情景确实够凄清,难怪他说“花开少共赏,酒熟惟孤斟”,借花与酒,苦中独乐,聊以自慰。
这一年夏,放翁扶病离家,再赴临安,做个朝中史官,算是返聘,发挥余热。不过,放翁并不是那么高兴。到了临安,他写的第一首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朝行打岸涛头恶,夜宿垂天斗柄斜。不恨山林淹岁月,但悲道路困风沙。”前途渺茫,他很有些悲观。临安都城,给他的印象不过是“区区牛马走,龊龊虮虱臣”。不久,他先后写下“旧吏仅存多不识,残编重对只成悲”“细书付吏誊初稿,和药呼儿对古方”。想象着他一边吃药一边写稿,残编重对,新吏不识,虱臣在朝,悲上心头,可想而知。
看放翁在临安写的诗,思归是其主题。他一次次地咏叹:“碧云又见日将暮,芳草不知人念归”;“归从册府犹披卷,了却官书更赋诗”;“钟残抚枕叹,归梦几时成”……尽管他一身兼国史、实录、策府三职,然而他自知“枉辱三华组,终归一腐儒”,他一再恳请“安得公朝悯枯朽,早教归卧旧茅庵”。如此不恋栈,和一些贪恋官位、跑官买官者,不可同日而语。
在山阴老家,尽管只是柴荆茅庵、掺沙粗饭,但是那样的生活让他心心念念。“仰天俯地犹多愧,饭豆羹藜已过丰。”他自足,缘于他放下了诗人与朝官的身段:“往古飞鸿没,浮名脱发轻”;“虽名旧朝士,其实老耕农”。所以,他说“幸得还故园,快若解束缚”。
他留恋乡野:“翩翩下鸥鹭,点点散羊牛。传入王孙画,千金未易酬。”他一再咏叹村景是诗是画:“山崦巨然画,烟村摩诘诗。”他和一些进村挂职或下乡采风几日,便写出新农村辉煌诗篇者,大不相同。晚年放翁常年在乡间,写作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说:“堪笑放翁无一事,强将诗句占年光。”“无一事”,其实是“无一事”不和他的写作相关。
他喜欢书写乡间风情:“酿成新蜜蜂儿静,分尽残泥燕子归”;“隔叶雄雌鸣谷鸟,傍林子母过吴牛”;“小市忽逢莼菜出,曲栏初见牡丹开”;“鸡豚杂沓祈蚕社,鼓笛喧哗竞渡船”;“膰肉芬香坊酒酽,因来聊得饷春耕”;“稻垄作陂先蓄水,野堂防漏却添茅”……
他关心雨季农事:“麦因多雨损,蚕遇闰年迟。”他关心小市商情:“出山茶笋村墟闹,上市莼鲈匕箸新。”他关心乡间草木:“未暇开编寻《本草》,且将名品问山僧。”春季,“稻陂正满初投种,蚕子方生未忌人”;端午,“听残赛庙冬冬鼓,数尽归村只只船”……
可谓“一点苇间火,数声烟外钟”,乡间的角角落落、点点滴滴,都让他诗情勃发。
还有那些乡邻,不管放翁的名气曾经多大,而今多穷,他们都相亲相助。在《邻饷》一诗中,放翁写道:“炊玉吴粳美,浮蛆社酒醲。”米和酒都是乡邻所赠。“药物枝梧病渐苏,门前野老笑相呼”,病愈出门,野老热情问候的情景,动人暖心。“酒户知贫焚旧券,医翁怜病献新方”,酒家烧掉他所欠的旧债券,无偿送他新酒,医生为解他的旧病,热情开出新药方。乡情如此,确如他自己所写:“闾里通有无,情厚不为薄。”于是,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隔墙唤邻翁,浊酒聊共酌。”相濡以沫,如诗如画,让人感动。
放翁写出了这么多接地气的乡里诗篇,并对自己的孩子说:“每与诸儿论今古,常思百世业耕桑。”放翁对自己说:“知心幸有邻翁在,一笑相从草莽中。”在农事遭逢阴雨弥月不断之时,放翁感同身受:“箔冷蚕迟绩,泥深麦未收。”即使身在临安,他也惦记着“惟当速归老,邻父待同耕”。
这些是这一年放翁写的最感动我的诗句,因为它们发自肺腑,因为这是对普通的草莽中人的真情书写。那感情朴素,至诚至善,如水环绕。写诗,是放翁对付老病最好的药方,是对贫困和孤独最深的慰藉。如果对比这一年中前半年在山阴乡间、后半年在临安城里写的诗,会有更深的感慨——显然,前半年的诗作更好,且数量占有全年的大半。文学写作,说到底,源自心灵。
当然,作为一个文人,生活中最重要的,除了写作,还有读书。这一年,关于读书的诗作很多。
“千载高夷齐,采薇忘其生,周公述《易》象,所以贵幽贞。去圣虽已远,江左见渊明,我读《饮酒》诗,朱弦有遗声。”这是他钟意的先贤的书。
“老不废观书。”这是他的读书观,即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
“蠹简幸存随意读。”这是他的读书方法,没有那么多的功利性,强调随意。
“眼花耳热睡至夜,吹火起读残编书。”这是他读书的情景。夜半醒后吹火起读,是读书人的本能,可见其性情。
“双瞳懒看公卿面,却解灯前读细书。”这是读书人的自得和自矜。
读书,是放翁抵抗饥饿的一条路径:“蠹书一卷作老伴,麦饭半盂支日长”;“我读残编食忘味,朱弦三叹有遗音”。
读书,是放翁消解孤独感的一种方法:“柴荆终日无来客,赖有陶诗伴日长”;“宴坐有书聊作伴,出游无客独题名”。
读书,也是放翁贫困中的一种依托:“贫贱终身志不移,闭关涵泳赖《书》《诗》。”
读书,让放翁身居柴荆茅屋却有心宽之感。他一再发出感慨:“一无可恨得归老,寸有所长能忍穷”;“老来阅尽荣枯事,万变惟应一笑酬”。这是只有老来阅尽春秋之后才会发出的感慨,读书润心涤尘去垢,给人以丰富的收益。
放翁又不仅仅将读书视为个人的事情,更将自己的读书所长施惠于他人。他教自己的孩子读书:“齑盐日昳从儿好,弦诵更阑解我忧。”这是让他高兴的事情。他还教更多的孩子读书:“诗书幸可教儿童,勿使后人怜晚谬。”这是他自觉要做的事情。
这些诗中,有这样一联格外打眼:“孤操不渝无鹤怨,淡交耐久有鸥盟。”这是放翁的人生态度。其中“耐久”一词,让我玩味。在另一首诗《山茶》中,他也写到这个词:“雪里开花到春晚,世间耐久孰如君。”“耐久”,是一种品质,是他人生的追求。无论做什么事,走什么路,做到“耐久”不容易。嘉泰二年,衰年的放翁抱病于山阴临安两地奔波,“耐久”一年,很不容易。
放翁嗜酒贪醉,对此他并不遮掩,一再写诗自嘲:“万事已无梦,一樽犹有情”;“不嫌雨后泥三尺,且趁春残醉几回”;“寒花满帽君无笑,醉倒偏宜稚子扶”;“儿童拍手看翁醉,山杏溪桃簇帽檐”……放翁是如此坦率,这也是他的可爱之处。
放翁的可爱,还在于这一年,他童心未泯,孩子一般,“作盆池养科斗(蝌蚪)数十”,并写下这样的诗句:“未听两部鼓吹乐,且看一编科斗书。”要知道,这一年,他已经七十八岁了呀。
这一年,他“耐久”坚持,一共写下265首诗。其中写于山阴160首,写于临安105首。
惭愧,今年我也七十八岁了。
恰逢陆游诞辰900周年,以此小文聊示心情和感情。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1日 1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