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专家点评】
作者:王甫希(中国农业大学健康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
让残疾人群体共享现代化成果,是迈向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深刻改变着残疾人融入社会的方式,智能导盲犬、仿生肢体、脑机接口等科技创新,为残疾人突破身心障碍、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新的支点。科技助残,以其最鲜活的应用实践,诠释着“科技向善”的深刻内涵,彰显着“以人为本”的时代温度,为残疾人事业的高质量、包容性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近年来,我国科技助残政策体系日趋完善,产业综合创新试点稳步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一批关键技术实现从研发探索到实践应用的重要跨越。在科技创新层面,我国人工智能助残领域涌现出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而且,人工智能对残疾康复产业的深度赋能,极大地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催生出全新的康复产品形态,推动康复服务走向精准化与个性化。在政策实践层面,各地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助残路径,一幅以科技创新为笔、以社会关爱为墨的时代画卷,正在神州大地渐次铺展。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科技助残工作仍面临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
一是供需结构仍需优化,有效供给能力有待提升。当前,助残产品市场呈现结构性失衡。部分高端助残产品市场集中度高,技术壁垒产生的溢价推高了用户的获取门槛;另一部分中低端助残产品又因技术门槛低、产品同质化,使企业陷入价格战。上述失衡格局,使残疾人家庭陷入“买不起”与“不好用”并存的消费困境。
二是创新链条衔接不畅,成果转化与应用机制有待完善。当前,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到产品孵化、市场推广的创新全链条仍存在断点。一方面,研发供给与场景需求存在脱节,部分科研立项未能充分对接残疾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场景,导致研究成果“束之高阁”,难以跨越从“样品”到“产品”的鸿沟;另一方面,配套服务与用户支持仍显薄弱,许多创新产品缺乏相应的使用培训、维护保障等配套服务,加之标准体系不统一、专业服务网络不健全,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应用生态,最终陷入“有技术缺应用、有产品缺服务”的现实困局。
三是协同生态仍需健全,社会参与力度有待加强。科技助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发力。目前,跨部门协同机制仍需进一步强化,社会资本参与意愿需要进一步提高,科研机构、社区组织等力量的积极作用也有待进一步激发,整体合力有待进一步形成。
要破解这些瓶颈,需要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畅通研发成果转化渠道、健全创新成果的普惠应用机制。
优化供给结构,构建分层分类的产品体系。对技术要求高的产品,可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支持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核心部件国产化替代,打破技术垄断。对一般技术产品,应建立健全行业标准与质量认证体系,设立创新导向的政府采购目录,引导企业从价格竞争转向品质竞争。同时,可探索建立政府补贴、保险支持与市场主导的多层次供给机制,切实满足不同收入残疾人群体的差异化需求。
畅通创新转化渠道,构建应用导向的创新生态。科技助残创新成果的转化,重点在于打通从实验室到用户端的全链条通道。要建立健全基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需求洞察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残疾人群体需求,为科研立项提供数据支撑。可布局建设智能应用中试基地,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测试环境,加速产品迭代优化。同时,加快制定人工智能辅具的技术标准与认证体系,推动成熟的智能康复产品纳入医保目录,通过“人工智能+数字服务”的创新模式,实现科技赋能的成果转化应用。
健全科技助残协同机制,构建多元参与的治理格局。科技助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协同”的良性机制。在政府层面,应进一步健全科技助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和资源统筹,形成政策合力;在市场层面,可通过税收优惠、购买服务等政策引导,完善社会资本参与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在社会层面,支持建立科技助残服务机制,培育专业志愿者队伍,构建从专业机构到社区组织和残疾人家庭的支持网络,让科技助残服务在基层扎得下、立得住、行得远。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1日 0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