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记者观察】
光明日报记者 陈海波 光明日报通讯员 何睿
“前方台阶15厘米,请小心抬脚。”
当耳畔响起清晰的提醒声,佩戴导盲眼镜的刘芹脸上露出一丝惊喜,她终于不再“畏惧”出门了。这款智能助盲产品,集成多种传感器技术以及定位系统,通过AI算法监测周边环境,可在佩戴者靠近障碍物时进行语音提示。
“让AI住进眼镜,把北斗卫星装进盲杖……科技正在打开视障群体的‘第三只眼’!”有人感叹。
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人工智能、脑机接口、仿生技术、再生修复技术……这些前沿科技,正在帮助他们跨越一个个障碍,迎来一个无障碍的温馨世界。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发的侵入式脑机接口植入体。新华社发
这不是科幻电影
不需要动手,脑子里想着操控鼠标,屏幕上的光标果然动起来,然后下五子棋、玩赛车游戏……这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
不,这场景真真切切发生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就像自己‘手臂’又长出来了一样。”一位因意外事故而四肢截肢的患者不住感慨。
这是国内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注册前的前瞻性临床试验,发生在今年3月。患者脑子里植入的,是一种最新研制的电极芯片,仅有头发丝百分之一粗细,负责神经信号采集。
无独有偶。同样是今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病房里,一名因渐冻症导致失语的患者,在接受全球首例无线植入式中文语言脑机接口手术后,又可以“开口说话”了:“今天心情很好,我想和家人散步。”
什么是脑机接口?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意念操控。就拿这位失语的渐冻症患者来说,脑机系统中厚度仅几微米的柔性电极像创可贴一样贴在其脑膜上,128个通道同时捕捉脑电波。嵌在头骨表面的微型主机仅有硬币大小,用近场通信技术无线传输信号。患者想说话时,算法会分析大脑的信号模式,将脑电信号转化为语音合成器的指令,让“我想散步”这样的句子从机器里清晰传出。
“此前脑机接口采用有线连接的技术路线,每次使用时需要‘插拔’连接,并在颅骨处留下接口,增加患者感染风险。无线植入一方面可以减少感染风险,另一方面在日常使用中更加便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院长赵国光解释。

第八届进博会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展出的智能助听眼镜。新华社发
脑机接口技术让失语者再次说话,仿生技术则可以让残疾人“长”出新的肢体。
左手缺失的张粤成就“长”出了一只新“手”——这只由280个精密零件构成的智能仿生手,通过肌电传感器捕捉残余肌肉信号,能完成夹筷子、系纽扣等动作,甚至还能画画。“去野外写生时,我再也不需要像以前那样,用两只脚夹着画板画画了。”他说。
“戴上仿生手后,它能够接收到手部运动产生的生物电信号,并通过后端数据计算和前端机械控制,实现残疾人大脑意识中的手部动作,包括抓握、侧捏、击掌、托、提以及扣扳机、使用鼠标等。”该仿生手研发企业技术总监何斌介绍。
神奇的,还有外骨骼机器人和脊髓接口技术。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一名高位截瘫患者正在进行康复训练。只见他身着“机甲”,竟然自己走了起来。要知道,他几个月前刚遭遇严重车祸,颈脊髓严重损伤,四肢失去自主行动能力。
这身“机甲”有一个名字——外骨骼机器人,通过精密的传感器网络、动力驱动系统和智能控制算法,可以解析人体运动意图,增强或恢复人体运动能力。
不过,光有外骨骼机器人还不够。患者的损伤部位,精准植入了微型电极装置。“它通过对肢体运动神经元的激活与控制,让患者重新支配瘫痪肢体自主活动。”科研人员介绍,这就是脊髓接口技术。

观众在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体验外骨骼机器人产品。新华社发
医学、生物、信息、材料等前沿科技的突破,极大提升了助残科技的创新能力。人工脊髓、折纸软体动力膝关节假肢、导盲六足机器人、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多模态视觉重建技术……今年举行的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助残平行论坛上,中国残联发布了15项科技助残创新案例。“以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正在全方位赋能残疾人,为残疾人跨越鸿沟、超越障碍、摆脱困境带来新的希望。”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周长奎说。
更加智能更加包容
数字时代,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几乎离不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但对于一些残疾人而言,数字世界可能是一种奢望。譬如,视障人士如何上网和看视频?听障人士如何接电话?
“获取和使用数字技术的困难,让残疾人面临不可忽视的数字鸿沟。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同样需要依靠数字技术。甚至,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加突出了科技在改变残疾人生活,助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南京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沛指出。
网民毛毛(化名)曾因一场意外导致视力一级、肢体三级障碍,如今却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视频创作主播,经常在短视频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视频都是她在“黑科技”的帮助下,使用挂脖运动相机拍摄、无障碍剪辑软件剪辑的。
无障碍剪辑怎么操作?首先,借助读屏功能,将视频的语速调到合适速度;然后,会出现一种类似视觉浏览的效果,边听就能边对视频进行粗剪。这样剪辑视频的人,不止毛毛一个。“我自己也经常会刷到别的视障人士制作的类似视频。”她说。

上海,一名受试者通过脑机接口玩赛车游戏。新华社发
“拍照中……识别中……离远一点……”在一期视频里,毛毛展示自己使用一款手机App找药的过程。这个专为盲人打造的工具类软件,能准确引导使用者对焦识别物体,还可以精准识别人行红绿灯。
更多的改变,正在发生——
无障碍色觉辅助模式搬上了短视频平台,观看视频时,只需要在画面处长按三秒,即可在下拉菜单“辅助模式”中,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原色彩、红色弱、绿色弱、蓝黄色弱”,简单快捷;
智能语音技术用在了手机上,听语音、接电话时可以智能识别对话内容,实时转为文字,也可以将文字转成语音,不用出声也能接打电话;
“数字助盲示范线路”在一些地方开通,借助公交导盲车载终端,实现“人、车、站”智能互联,视障乘客通过手机App实时掌握公交信息,出行便利度大幅提升;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用在了残疾人技能培训上,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他们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各种数字场景,进行模拟操作和学习……
“借助读屏软件、盲人点显器、电子助视器等产品,学生们能享受到同健全人一样的上网乐趣。”一位特殊教育学校老师分享身边的变化。
据中国残联介绍,通过开展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目前有3000多个网站和手机App完成了改造,语音识别、文本转换等功能上线。相关公益无障碍导航覆盖69座城市,听障人士呼救小程序和120报警平台在多地启用,智能化公交出行服务系统逐步推广。
在周沛看来,数字化建设与无障碍环境建设有机结合,为残疾人提供技术支撑,“我们将看到一个更加智能、更加包容的社会”。
打通“最后一公里”
科技持续赋能,一个无障碍的世界离我们越来越近。《关于推进科技助残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助残科技自立自强,形成与科技强国相适应的助残科技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在主要新兴助残科技研发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此,在增加优质科技成果供给、加快成果转化应用、优化创新环境等多个方面作出任务部署。
“助残技术的研发与普及有一个过程,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科研机构、生产企业,甚至残疾人一起努力。”周沛指出,在持续加强研发供给的同时,需要更好地解决助残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
目前,一些助残技术面临成本高、适配性差等问题,无法让更多残疾人“用得起、用得好”。资金短缺、技术标准不统一、公众认知不足等问题,也成为助残技术落地的绊脚石。此前,湖北某地残疾人就业创业助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行项目因投标人不足导致流标,直接影响了科技助残项目的规模化落地。
今年4月,多位网民在社交平台反映,使用配有电动牵引装置的“轮椅车头”乘坐高铁时遭拒。12306铁路客服回应称,上述“轮椅车头”不符合铁路部门对“电动轮椅”的定义,且电池能量标准与康复辅助器具目录存在矛盾。事实上,该设备已被纳入民政部《中国康复辅助器具目录(2023年版)》,并被列入“个人移动辅助器具”以及医疗器械管理范畴。“但因缺乏统一标准,导致不同部门管理不一致,希望尽快制定国家标准。”相关人士呼吁。
类似问题还出现在AI手语翻译上。方言手语与通用手语的标准差异,导致机器无法准确识别,削弱了科技助残的实际效果。“通用手语好比‘普通话’,方言手语则类似‘方言’,AI目前还难以理解‘方言’的含义。”有听障人士表示,他们更倾向于使用真人手语翻译,因为能传递表情信息。
“如何既不挫伤企业参与科技助残的积极性,又能让更多障碍人士真正用得起、用得好助残科技,离不开优质资源的联动。”周沛指出,政府需持续做好引导与支持;企业更需找准技术痛点并加强攻关;助残公益组织需及时反馈残疾人诉求,并做好助残技术培训。
更好的协作机制正在搭建。11月11日,国务院残工委办公室召开科技助残协作委员会工作会议,正式宣告成立科技助残协作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目的是搭建“政产学研用”协作平台,汇聚各方力量推进助残科技创新应用。此外,多地也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如设立专项基金、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开展公众教育等,期望进一步推动助残技术落地。
不过,真正解决好助残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还需要回到起点——没有人比残疾人更了解他们自己的需求,他们才是科技助残的“需求定义者”。
“助残技术的落地,关键在于立足创新,聚焦临床痛点,契合市场实际。”昌平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刘河生呼吁,助残工作具有高度特殊性,深入了解残障群体的真实需求,才能真正将技术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以孤独症神经调控治疗技术为例,该技术需用到导航系统,但传统导航系统准备时间长达40分钟,而很多孤独症患者都是儿童,这么长的等待时间很难让他们配合。更快的导航技术、更短的等待时间,是这些患儿的真实需求。
“要在掌握残疾人需求和推动创新科技应用这两端用力。”周长奎呼吁,鼓励和组织残疾人参与科技创新全过程,从需求调研、产品设计到应用体验,充分听取残疾人的意见和建议。
残疾人自己也可以行动起来,勇敢、准确地表达诉求。视障人士陈磊就是这样一位行动者。他买了一部具有读屏功能的智能手机,但使用过程中觉得有一些地方不太便捷,于是拨通了手机厂商的服务热线,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没多久,他接到回访电话,电话那头竟然是手机工程师。“我反馈了自己的使用心得和建议,后来去店里体验新款手机,发现读屏功能更完善了。”他说。
“让残疾人成为‘需求定义者’,这样迭代出的产品才能真正解决使用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周沛说。
【数据说】
657.89万人次残疾人获得辅助器具适配服务;
160多项助残产品服务标准发布;
3000多个网站和手机App完成无障碍改造;
公益无障碍导航已覆盖69座城市。
(光明日报记者陈海波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1日 0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