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文化周末:梅兰芳与摄影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文化周末:梅兰芳与摄影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21 04: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百年巨匠的文艺范】

  作者:申思(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1844年,一个法国人为两广总督爱新觉罗·耆英拍摄了肖像,耆英于是成为目前所知第一个留下照片的中国人。这种新鲜的艺术形式很快就在中国传播开来。至20世纪初,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成为中外摄影师镜头里的人物。鲁迅、胡适、齐白石等人都有不少肖像照片存世,照片既成为记录历史的实用工具,也是当时的文化阶层构建自身形象的重要手段。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在戏曲舞台上创造了众多经典艺术形象,同时他能书善画,还十分喜爱摄影艺术,现存不少肖像照片。梅兰芳早年存世的肖像照片类型丰富,既有经典的舞台艺术形象,也有生动的日常生活影像,这些照片不仅是其艺术生涯的见证,也是民国时期视觉文化与社会转型的缩影。

  舞台剧照是梅兰芳作为京剧表演艺术家的主要摄影类型。故宫博物院藏有梅兰芳的一批戏照,这些照片原藏于紫禁城的寿康宫,拍摄时间大多在1924年之前。这些照片多来自梅兰芳早年自创的古装戏,如《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天女散花》等,也有传统昆曲戏《琴挑》、京剧《樊江关》、时装京剧《一缕麻》等。戏照有的是在海王村集萃照相馆拍摄,有的是借用舞台布景拍摄,还有的是园林实景拍摄。照片《黛玉葬花》就借用了梅兰芳的好友冯幼伟在北京东四九条的住宅,这里原是清代贝子奕谟的府第。园中长廊曲径,假山残花,用实景替代舞台布景,与黛玉葬花情节高度契合。对梅兰芳而言,不同场景的拍摄,需要在身段动作和表情处理上进行不同的设计。他说:“由于离开舞台,用了实景,在表演方面要按照故事片的方法,创作新的身段。”因此,舞台剧照需要清晰地展现演员的动作和细节,为学戏者提供参考,这也是对梅兰芳艺术创作上的考验。

  另一类戏照则是直接在剧院演出现场拍摄,这就要求摄影师能够捕捉演员的瞬间神情与姿态,更需要摄影师与演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因此,梅兰芳根据个人经验提出此类拍摄上的“六忌”,即忌正像偏照、忌侧像正照、忌照未完成的亮相、忌仰镜头、忌照开口音、忌照不合节奏的像。可见梅兰芳对戏剧摄影有着极高的要求。摄影对于梅兰芳而言,不只是戏剧艺术的宣传手段和塑造自我形象的方式,也是一门需要钻研和思考的艺术。

  民国时期剧照多为黑白照片,一些彩色照片需要人工上彩,梅兰芳会为自己的戏照上彩,像《四郎探母》的戏照就是梅兰芳亲自上彩。在戏里,他饰演的铁镜公主服饰鲜艳,很受观众喜欢。

光明文化周末:梅兰芳与摄影

梅兰芳亲自着色的《四郎探母》剧照 作者供图

  梅兰芳认为自己比照相馆的技术人员上色更为地道,同时,他善于绘画,正好将其绘画技能融入摄影艺术创作中。上色目的非写实还原,更重要的是强化戏剧氛围。梅兰芳多年来亲自设计行头的图案、花纹、色彩,深知何种颜色搭配能更加美观协调,且符合剧中人的身份性格。他运用传统国画工笔重彩的技法,以写真式的手法表现戏曲人物形象,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

  梅兰芳的各类戏照通过报刊广泛传播,甚至当时市场上售卖的脸盆内壁、镜子的背面都印有梅兰芳的剧照,这些剧照随同日用品传播到大江南北,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戏剧大师。摄影艺术帮助梅兰芳提升了他作为艺术家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也利用这一新兴技术和媒介传播推广了戏曲艺术。在好友齐如山的倡导下,梅兰芳和摄影师合作拍摄了“五十三式兰花指”照片,并且给每一个手势赋予诗意的名称,如“雨润”“吐蕊”“承露”“挥芬”“并蒂”等;梅兰芳还拍摄过“四十八种我”照片,展示四十八种不同的表情与眼神,这对人们研究和学习梅派艺术有着重要作用,也让大家看到大师风趣灵动的一面。

  梅兰芳虽然是传统京剧演员,但在台下非常时尚。如今保存有他的西装照,凸显出一种现代知识分子的气质;还有作画照、游泳照以及打高尔夫球的照片,足见其兴趣广泛,业余生活丰富,让我们看到梅兰芳的多彩人生。

  梅兰芳对摄影的兴趣不止于被他人拍摄,他还购买了当时最好的便携摄影机和胶片,用来拍摄国内外的风景和日常生活。现在还能看到他在欧洲考察时手持相机的照片。与友人交往时,梅兰芳也会给好友摄影。比如,在与京剧艺术家姜妙香、姚玉芙等好友在霞飞路聚会时,众人拍下一张大合影。这些肖像摄影既展示了当时文艺界人士的容貌风采,也让我们得以窥见彼时艺术家之间的社交往来。梅兰芳交友广泛,中国摄影界的先驱郎静山亦是梅兰芳在摄影圈中的好友。1947年,梅兰芳和郎静山、丰子恺在其上海寓所前合影,照片里的梅兰芳满面笑容,可见几人相谈甚欢。

  梅兰芳善画,与之交往的画家颇多,像吴昌硕、徐悲鸿、齐白石等。现存一张1955年齐白石与梅兰芳在电影《梅兰芳的舞台艺术》片场的合影。当时梅兰芳在北京演出,邀请齐白石前往观剧。演出结束后,齐白石到剧场后台与梅兰芳交流,摄影师李维明拿起手中的相机,为两位艺术大师合影。

  京剧大师梅兰芳留下了大量生活影像、戏曲照片以及与友人的合照,这些精心构建的肖像摄影见证了历史。透过这些图像,我们能看到梅兰芳等艺术家在社会转型期对自我形象的建构、对新媒介艺术的探索以及对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的思考。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1日 16版)

[ 责编:李卓凝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