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网文向“叙事出海”“文化共创”迈进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网文向“叙事出海”“文化共创”迈进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22 03: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刘江伟

  “未来网络文学是啥样的?”科幻作家远瞳问得很“科幻”,大家也跟着畅想了起来。“它肯定不再是单独的文本,文中有插图,阅读过程中配着音乐,还可以同步生成短视频。并且,读者的创作量比作者还大,他们可以完成大部分衍生创作。未来网络文学将是大融合、低门槛、全民共创、全民共读形成的交互式、综合式体系。”远瞳挺了挺身,郑重说道,“这可不是科幻哦,也许很快就能普及。”

  中南大学教授欧阳友权更是直呼,未来已来,每个人都要面对与“机器人”相互博弈的现实。回避是没有用的,关键是怎么用好这个工具。

  日前,在福建泉州举办的2025中国网络文学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网络作家围绕技术变革和全球发展语境下网络文学新趋势新特点展开深入探讨。

  情节设计更符合视觉化呈现规律

  面对AI时代,网络作家丛林狼看到的是危机:“以前,高昂成本让影视化成为梦想,而在AI加持下,短剧、动漫剧快速崛起,严重冲击了网络文学创作生态。但危中也有‘机’,很多刷屏短剧的背后,藏着一群跨界而来的创作者——网络作家。”

  他说,过去,一部网文的影响力往往局限于读者圈,只有头部少数作品才有机会被影视化,但短剧的出现,以极低的成本、庞大的需求,让网文IP实现破圈传播。尤其是短剧连接了市场需求与小众题材,使网文创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热门赛道。

  AI带来的是全方位变革。网络作家墨书白感受到,随着AI发展,未来IP衍生开发成本会越来越低,这必然对网文的故事构建提出更综合性要求,“比如,在创造人物时,要有鲜明的视觉元素,如衣服颜色、人物标识等,以保证任何人进行二次创作时,人物都能被识别。还比如,未来的故事创作更趋近于‘以幕组成故事’,构思方式与编剧很相似”。

  “随着IP开发链条的日益成熟,作家们在创作初期便具备IP思维,笔下的世界观构建更宏大且自洽,人物形象更具记忆点和延展性,情节设计更符合视觉化呈现规律。”阅文集团副总编辑田志国指出,这使得网文作为IP源头的适配性更加凸显,为后续影视、游戏等改编奠定坚实基础。

  AI时代到来,网文创作同质化问题也备受关注。网络作家任欢游说,并非作者不想创新,而是目前在类型上已经很难有新的想法和创意。网文发展日渐成熟,可创新性逐渐减少,大部分作家在写作时选择的都是复合类型题材。这时不如为故事做减法,回归故事的核心魅力,减少使用重复性、套路性模板,让设定服务于人性探讨。

  这一两年来,短篇网文迅速兴起,也成为网络文学发展新趋势。网络作家核融炉有着切身感受:“短篇小说的魅力在于通过有限的篇幅着重突出一种感觉、一个场景、一个意象,从而切中要害、揭示主题,尤其是用短篇来讲述悬疑故事是有优势的。读者即便只有碎片化的时间,也能看完一个完整故事,获得不错的情绪体验。”

  “短篇小说不应该写成大纲文,不能说把适合用长篇小说讲述的故事压缩在一个短篇中,高强度推进剧情,这样很容易导致人物扁平、情感仓促。”核融炉坦言,短篇小说的力量不是压缩,而是凝练和留白。

  走向共创与开拓世界文化新形态

  网络文学仍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生力军。尤其以网络文学为基础的文化“新三样”,引发海外受众广泛共情共鸣,成为世界流行文化体系的重要板块。

  “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吸引全球读者,尤其是年轻群体,并非刻意迎合海外读者的口味。任何成功的国际传播,其内核必定是符合时代发展和情感共鸣。”网络作家囧囧有妖指出,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即使网络小说中描绘的是中国本土化的故事、日常生活及中国传统文化,也没有成为海外读者的阅读阻碍,反而是吸引他们的独特之处。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邵燕君指出,今天,网文出海的进程正在多元化。国内的“流量平台”模式开始出海,微短剧的异军突起也成为中国网络文艺出海的新增长点。在这个过程中,网络文学成为“故事引擎”,网文中经过验证的成功“套路”“爽点”,通过短视频形态进行极致浓缩与视觉化呈现,获得更海量的受众。

  掌阅科技总编辑马艳霞认为,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已经实现从“作品出海”到“机制出海”的跨越,正在向“叙事出海”“文化共创”发展迈进,走向共创与开拓世界文化新形态的崭新阶段,彰显了中国故事的独特魅力。

  “不过,网文在海外也遇到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网络作家言归正传直言,日本轻小说和漫画竞争力很强;韩国已经掌握了中国网文的套路,并降低内容尺度来吸引读者。今后,我们的竞争力从哪里来?他认为,AI工具也许可以弥补,“合理利用AI工具,发展批量图像化的新载体,可以为网络文学国际传播助力”。

  AI正推动网文规模化出海,也在重塑人机协作新模式。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王雷指出,以前的翻译者是语言的转换者,现在语言转换被AI取代了,人变成了一个文化阐释者、艺术再创者。文化的转译者水平越高,译文的水平才会越高,所以未来AI翻译方向不是AI和普通人的协作,而是AI和高水平翻译者的协作。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2日 09版)

[ 责编:李卓凝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