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勇担职责使命 守护群众平安——五位消防员代表讲述奋斗奉献故事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勇担职责使命 守护群众平安——五位消防员代表讲述奋斗奉献故事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22 04: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殷泽昊

  近年来,我国消防救援体系日益完善,广大消防救援指战员在灭火救援、灾害应对中始终冲锋在前,成为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力量,在各类灾害事故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1月20日,国家消防救援局举行消防救援队伍先进典型代表记者见面会,五位来自不同岗位的消防员分享了他们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这支队伍的专业精神和奉献担当。

  危急关头,敢冲敢上

  消防救援指战员的工作常与危险相伴,在各类急难险重的救援任务面前,他们选择迎难而上。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消防救援支队卡热浦东路特勤站站长助理宾守朋是一名90后消防员。他回忆了发生在日喀则市亚东县的一次惊险水域救援。2022年5月,当地因连日暴雨引发山洪,10名修路工人被困孤岛。如果不及时转移群众,孤岛就会被洪水淹没。他和队员们决定冒险采用跨河横渡方案。

  他们利用抛投器将绳索抛投给受困群众,在60多米宽的河道上架设绳索救援通道。然而,被困群众无法确保绳索固定的牢靠性。危急时刻,宾守朋主动请缨。他回忆说:“快到河中心时,后背几乎要与水面接触,巨大的水声在我耳边鸣响。我有些害怕,但是我告诉自己,必须成功!”最终,他成功抵达孤岛,加固绳索。

  “不惧危险是消防救援人员的品格,战胜危险是我们的职责。”看到被困者获救后露出的笑容,宾守朋有了这样的感悟。

  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正义路消防救援站站长助理陈国鹏讲述了一次深夜搜救的危险经历。2023年5月,一名群众在山上采药时失踪,陈国鹏带领队员在漆黑的山沟中展开搜寻。山体遍布碎石、树枝、藤蔓等障碍,部分坡度高达70度,随时都有风险。

  经过两个小时的艰难搜寻,他们终于在山沟深处发现了已处于昏迷状态的遇险群众。陈国鹏和队员们将遇险群众固定在担架上,在没有道路的情况下,用消防斧劈开灌木,借助绳索系统,一点点向山上转移。他回忆说:“到了后半夜,大家体力几乎耗尽,全靠强大毅力支撑着,心里只想着救人。”他们用了六个多小时才成功将伤者转移至安全地带。

  几天后,获救群众的弟弟送来锦旗时激动地说:“是你们又给了我哥一条命啊!”陈国鹏说,来自群众的认可是激励消防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

  防患未然,科技赋能

  在日常工作中,消防监督员和科研人员通过严格执法和技术创新,努力将火灾风险化解于未然。

  国家消防救援局消防监督司监督指导处一级指挥长胡安雄从事防火工作已27年,参与过多次重特大火灾事故调查,对火灾预防有着深刻认识。在讲述江西新余“1·24”大火调查经历时,他语气沉重地表示,那场造成39人遇难、9人受伤的火灾现场令人痛心。通过深入调查发现,起火建筑二楼培训机构的消防安全存在严重隐患:南侧出入口被浓烟封堵,东侧阳台被广告牌遮挡,西侧窗户安装了防盗网,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人员在火灾中逃生无门。

  胡安雄说:“每当想起这个场景,我都感到揪心和难过,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消防安全无小事。”他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新型火灾风险不断出现,特别是电动自行车火灾、高层建筑火灾、大型商业综合体火灾等,给防火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为此,消防救援部门持续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推动各部门、各单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同时,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培训,提升全民消防安全意识。

  在科技创新方面,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训练大队大队长党军的创新实践令人印象深刻。党军通过刻苦自学,成功研发了《地图编号查询辅助决策系统》,解决了森林灭火中的地图调用难题。他介绍,发生森林火灾的地方往往通信不畅、电子设备受限,纸质地图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传统的地图调用需要人工计算和推导,费时费力,严重影响灭火效率。

  “有时候一个数据获取的问题,反复测试上百次都不能成功。”党军说,经过大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成功开发出这款软件,将原本需要几十分钟的定图过程缩短到几秒钟。这项创新不仅填补了我国地形学图幅编号计算信息化的空白,还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和任务实践。党军说,在当前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以先进科技支撑业务工作是大势所趋。他呼吁更多人投身消防救援科技研发,共同助力消防救援新质战斗力提升。

  专业救援,彰显大爱

  今年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强烈地震。在接到国家出动救援的命令后,中国救援队启动应急响应,82名队员、3条搜救犬、22吨装备物资,仅用2个小时就完成了全部出动准备。

  中国救援队队长、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副总队长李广耐回忆,救援现场条件极其艰苦。强震过后的频繁余震给队员人身安全带来巨大风险,有的地方,几吨重的楼板仅靠几根钢筋勉强支撑,随时可能发生二次坍塌。00后队员李圣涛是队伍里体形最瘦小的队员,他在一个直径不到40厘米的救援通道中连续工作6个多小时,最终成功救出被困者。

  经过艰苦努力,中国救援队成功救出包括1名孕妇在内的5名幸存者,转移5具遇难者遗体,诊治伤员2000余人次,成为外国救援队伍中救出幸存者最多的队伍。返程前,当地华人华侨志愿者自发到营区唱歌送行,温馨的场面让队员们感动不已。

  李广耐自豪地表示:“我们带去的不仅是专业的救援,更是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中国救援队建立于2018年,是以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一支国际救援队,先后代表中国赴莫桑比克、土耳其、缅甸执行跨国救援任务。

  李广耐表示,下一步,中国救援队将继续练精兵、勇担当、展形象,努力成为国际救援舞台上一支信得过、靠得住的过硬队伍,把中国的大爱和专业精神传递到世界每一个受灾的角落。

  通过这些真实感人的故事,我们看到了新时代消防救援队伍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担当。他们在生与死的考验中锤炼忠诚本色,在防灾减灾救灾一线践行庄严承诺。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2日 03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