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猪倌”转型记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猪倌”转型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4-01 04: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王胜昔 光明日报通讯员 汪俊杰

  “一边是生态环保、限养禁养,一边是全家生计、一窝猪崽,该何去何从?”一向沾着枕头就打呼噜的河南省林州市养殖户侯林军竟然失眠了。

  农村不让养猪,还能养啥?养猪路上顺风顺水的老侯首次犯了难。他翻身起床,蹲在路边,看着猪场后院墙上逐渐褪色的字迹——“林州市茶店镇大峪村养殖密集区”,心底意难平。

  老侯养猪始于1998年,多年来一直是小打小闹,没什么起色。6年前,小产业遇上好政策:政府提倡农民搞养殖,村里帮忙架线、调地,帮助贷款,发养殖补贴。

  老侯的养猪场搞得很顺利,他和媳妇两个人就撑起了养猪场,年均收入近10万元。

  “我这辈子专注养了20多年猪,从毛头小伙到两鬓斑白。”提起养猪,年过半百的老侯动了情,“寒冬腊月,猪崽生病,我就把它捂进自己的被窝。我对猪崽的感情,连老伴都嫉妒。”

  几个月前,茶店镇政府工作人员元威的几次造访,让老侯的心里突然起了波澜。“每次来也没讲啥大道理,来了就给我算笔账,让我自己再想想。”老侯告诉记者。

  元威先和老侯算起了“良心账”。“养猪场如果不转型,个人虽然富裕了,但‘脏乱臭’却留给了村里。一到夏天到处是苍蝇,连吃饭都没有胃口。你看现在咱村里,谁会端着碗,在门口和乡邻一边聊着家常,一边吃饭。稍微有点能力的都出去了,不愿留在村里,咱村的常住人口由三千多人减到两千多人。治理‘脏乱臭’的养猪场,咱们是不是该开始了?”

  “花钱改造俺同意,但养猪场绝不能关门。”老侯虽点头称是,心里却有自己的主张。

  第二次造访,元威又和老侯算了一笔“子孙账”。“咱们这代人这么努力打拼为了谁?谁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不为子孙后代考虑?保护环境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我们治理‘脏乱臭’的养猪场,你觉得值不值?”

  “关门也行,要缓一缓,等到年底,俺把猪崽处理完再关门转行。”老侯心里开始松动,内心仍有着自己的“小账本”。

  “农村不让养猪,还能养啥?”元威的第三次造访,按捺不住的老侯直接提出自己的疑惑。

  元威掰着手指头,和他算了一笔经济账:“咱们村地理位置好,离柏尖山风景区很近,又挨着茶马古道,可以利用这个优势搞好特色种植,废弃猪舍种食用菌,再发展乡村游、农家乐,走生态绿色发展路子。镇里村里和大伙儿一起谋划,一定能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

  “谁都喜欢碧水蓝天,这是对子孙后代有利的好事情,转型的困难只是暂时的。”老侯算清了“三笔账”,有了未来发展的规划,亲手拆除了自己的养猪场,三赴山西,考察中药材收购。

  回忆起拆猪舍的决定,老侯仍有些激动。“养了20年的猪,一下子改做中药材收购,这要是赔了,估计这辈子都翻不了身。”片刻,老侯咧了咧嘴,“人活着就是要折腾,当初养猪不也是走了那么一段弯路嘛。”

  “你看,这原来是俺的旧仓库,稍加改动,就变成了新仓库。”老侯娓娓道来,“现在的中药材市场十分火爆,一年纯利润挣十几万元没问题!”

  老侯成功找到转型路,心情也好了,有外人进村,他就主动领过去看村子新貌:一栋栋独具特色的房屋,白墙、黑瓦,错落有致,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大戏台、水冲厕所、停车场,应有尽有。

  一个清新干净的小山村就这样落在山水画间。谁能想到,过去这里曾是一个苍蝇横飞、污水遍地、臭味四溢的地方。

  这神奇的一笔是怎么画出来的?原来,从去年开始,林州市茶店镇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行动“攻坚战”,鼓励村民因地制宜搞转型,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在大峪村,像老侯一样的养殖户共有71户。大多是养了10年以上的专业养殖户,镇政府工作人员逐一上门给他们算生态账。村民不糊涂,几次算下来,就明白了,“生态饭,吃得香”。

  “生态账算的是大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这账是算对了。”茶店镇党委书记纪军法说。

  与此同时,茶店镇政府换位思考,对转型发展农户给予政策扶持或相应的奖励,提高养殖户“二次创业”的积极性;镇财政拨出专项资金,解决转型期间部分农户的生活来源问题,帮有劳动能力的人找工作、找致富门路。

  “你看,我这样算得对不对……”青山绿树下,老侯正叙说着他的猪倌转型记!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01日 03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