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当医者成为时代的偶像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当医者成为时代的偶像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8-15 03: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杜 羽(光明日报编辑)

  从2018年开始设立的中国医师节,是全社会向医务人员的一次集体致敬。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钟南山:苍生在上》《大医张伯礼——抗“疫”一线报道纪实》《查医生援鄂日记》《抗疫家书》等一系列记录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事迹的图书先后问世,当然也是向他们致敬。在致敬的同时,从他们的成长经历、从医故事中,我们无疑也会受到鼓舞,有所感触——生命来之不易,健康来之不易。

当医者成为时代的偶像

医生在抢救新冠患者 郭红松绘

  从扁鹊、华佗,到孙思邈、李时珍,中国历代都不乏名医,有的还被奉作神医、药圣。他们既被视为行业的师祖,也广受百姓的景仰。宋人范仲淹留下了“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典故。“学而优则仕”是大多数古代读书人的人生理想,把步入仕途与悬壶济世并举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两条道路,医生这个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虽然有人对这个典故的真实性存有疑问,但并不影响其被广泛接受和传播。相比于现代,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医生本人的经验与判断,对于疾病的治疗起着更为决定性的作用,一人染疾,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命运可能都会因此而发生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医疗水平对于社会历史的走向也会产生重要影响,良医的价值并不逊色于良相。

  当代社会,一个人自打在娘胎里孕育时起,就频繁进出医院,接受医务人员的检视与呵护。此后,吃五谷杂粮,经风吹雨打,难免头疼脑热,还是得求医问药。我们为自己的健康奔走,为亲人、朋友的病痛担忧,直至生命最后时刻,再次回到人生的起点,那些身着白衣的人们,始终在我们身边陪伴着,护佑着。无论他们是慈眉善目、嘘寒问暖,还是打疫苗时举着针管吓哭了孩子,无论他们是体贴温柔、无微不至,还是从血管里抽出一管红彤彤的液体让人不敢直视,对于那些竭尽所能治病救人的医务工作者,我们总是心存感激。

  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实现,往往需要以健康的身体为前提。越重视生命的价值,就会越珍视医务工作者的付出。特别是当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时,成千上万个个体的病痛叠加成为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事件,人们关注的焦点不是娱乐八卦、家长里短,而是病房里等待救治的骨肉同胞,是如何阻止疫情蔓延,当然,还有那些冲锋在前的医务工作者。面对未知的病毒,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众多医务工作者,走上前线,凭借精湛的医术、奉献的精神,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钟南山84岁,张伯礼72岁,张定宇身患渐冻症,陈薇投身疫苗研发……他们的金句在网上网下流传,他们的事迹为人们津津乐道。他们医病疗伤,帮助一个个患者治愈出院;他们提供防护指导,让更多的人免遭传染;他们也带来心灵的慰藉,让我们远离恐慌,从容应对;他们也带来精神的力量,让我们珍爱生命,奋力前行。

  他们是医生,也是榜样;他们守护着我们的身体,也涤荡着我们的灵魂。很多人想了解他们的故事,这就是时代的需要。“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对于文章与时代的关系,古人早就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但有时因为反复地听、反复地说,反而就不会特别认真地去思考这些话的意义,对于什么是好文章、什么是差文章,什么是有价值的文章、什么是无聊的文章,往往失去了判断的能力。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更真切地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我们最需要的。

  从这些记录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事迹的图书中,我们读到的不仅是他们参与救治和疫情防控的过程,还有他们的克服困难、一路前行的成长历程。若在平常,他们的故事或许显得有些平常、平淡;但现在,我们能从平常、平淡中感受到那种持之以恒的力量,能从平常、平淡中读出精神的力量——他们本是平凡的人,因为有了治病救人的理想,不懈努力,终有善果。无论是设立医师节,还是阅读他们的故事,都是在向医务人员致敬。向他们致敬,其实也是向生命致敬。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15日 09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