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文化周末版:茶马古道上的那个马蹄印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文化周末版:茶马古道上的那个马蹄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8-21 03: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叶廷芳

  上世纪末,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同志去云南省昭通市考察,发现贫困地区某些农户家徒四壁的状况,流下了眼泪。这个镜头令许多文友感动,于是就有热心的朋友组织了一支小型队伍去那里进行“文化扶贫”,队伍中有唐达成、李瑛、李凖、刘湛秋、中杰英、汪兆骞和笔者。

  我们与当地有关部门进行文化交流之后,去看昭通地区的一些名胜古迹。

  汽车盘旋在崇山峻岭上时,突然停下了!我下车往右边一看,不禁哆嗦了一下:在悬崖下的百米深处,飘动着一条蓝色的带子——洛泽河。我惊讶又欣喜地观赏着,想那河边必定也有路,若站在河边往上看,我们当在云端上了!在这里停留,是为了参观“五尺道”,也就是茶马古道。我们走上了一条古道,好像确有5尺那么宽,而且相当平整。在没有机械的古代,在这样的崇山峻岭上筑起这样坚固的道路,工程之艰巨可想而知。我们一边感叹,一边往前走着。不久,遇到一个台阶,相当高,几乎齐膝。我用力一步跨了上去,这时,一个马蹄印映入我的眼帘。太震撼人心了!不知道有几千匹、几万匹马的马蹄踩在这块青石上才留下了这么深的一个马蹄印,并且它们都是从这个印记上跨上台阶的。我一边抚摸着这个马蹄印,一边开玩笑地对陪同我们的朋友说:“假如有人愿出100万美元,你也不要把这块带有马蹄印的青石卖给他呀!因为这是一块活化石、一部活史书,它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一看就记住了:我们的远古祖先,在生产工具那样落后的情况下,不畏山高峰险,以艰苦卓绝的毅力,在川、滇、藏间开辟出两条(川滇和川藏)几千公里长的道路,解决了生活中的重要必需品——茶、盐等的运输问题,并使中华民族与南亚、中亚等民族相沟通。它们庶几堪与北方的万里长城相呼应、相媲美,堪称中国西南各民族共同的文明图腾。我建议有关部门在这里建立一座茶马古道纪念馆。”“我完全赞同叶廷芳同志的建议!”正准备往前走的李瑛同志扭过头来说。“我也赞成!”这是唐达成的声音。“那就不一定建在这里了。”陪同人员说,“五尺道上有一处地方,在350米的长度内就有240个青石马蹄印。”大家听了都异口同声地发出惊叹。

  我又想到,在崇山峻岭中的这条小道上,若遇两匹马相向而过,而且均驮着笨重的茶叶包之类,那么走在外面的马很容易被走在里面的马撞倒,落入悬崖,于是谁走外边的问题可能会引起双方激烈的争论甚至搏斗,从而出现血腥的场面。无独有偶,后来读到一篇短文,里面提到茶马古道上有一处叫“推马崖”的地方,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的一条小道,只容一人一马通过。若遇对面来马,双方就得协商,把又老又瘦的那匹马从这里推下深邃的沟壑去,并给对方适当的补偿。我想,这一说法恐难成立。首先,当时走茶马古道一般属商业活动,近则几百里,远则几千里,哪能使用又瘦又老的马!其次,古代商道常有盗匪埋伏,商人若出远门必须成群结队,就像白桦写的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里那样,浩浩荡荡地鱼贯而行。因此我对历史的疑问是:古人既然能够在推马崖上凿出单行道来,为什么没想到相向而过的问题,从而每隔50步或100步凿一截哪怕6步长的五尺道来解决上述难题呢?

  后来,我们又来到一个村镇的一条沟渠边,据说这是一条茶马古道必经的地方,但这里从来就没有桥梁,马到这里不管有多少重负,它都得奔跑着跳过去!我目测了一下,那渠至少有两米半宽!我想,如果不把马背上的货物卸下来,一般的马是跳不过去的;除非让它在50米外就奔跑起来,凭着惯性的冲力相信能闯过去!我想,历史上肯定有数不清的瘦马或壮马都在这里失足殒命,它们的尸骨在这里堆成无形的高山,令后人悲悯和凭吊,正如上述的推马崖。然而,我又想,我们的先人既然有魄力修建那么像样的五尺道,为什么不在这条小渠上架设桥梁呢?茶马古道上留下了我太多的叹息。

  整整20年过去了,记忆中的许多事与物烟消云散,然而云南茶马古道上那个深深的马蹄印以及那些负重前行的生命依然留在我的脑海里。象征着力与美的马在我国漫长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发展进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一如象征着勤与诚的牛。我是农家出身,曾牧过牛,骑过牛,我的书橱里更新了多少工艺品,唯一没有淘汰的就是那只当年用5毛钱买来的瓷牛,每天看到它昂着头坐在那里,便感到温暖、亲切。它们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它们是高贵的。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21日 1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