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让化石“讲述”生命演化的故事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让化石“讲述”生命演化的故事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1-25 04:3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走进自然科学博物馆】

  光明日报记者 张蕾

  “澄江化石个体小、不直观,而且寒武纪年代久远,相关的知识对大众来说显得‘高冷’,因此我们放弃了单纯直接展示的想法,而是以‘讲述宏大的生命演化故事,突出澄江化石的重要位置’为基本陈列主题,全景式展示地球生命演化过程。”谈到为建设眼前这座博物馆所作的探索,云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馆长陈泰敏告诉记者。

  走进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大厅,迎面是一道由埋藏化石的岩层拼接而成的化石墙,足足有两层楼那么高,岩壁中可以寻到化石的身影。“这是埋藏澄江化石的地层复原,我们所处的位置是18平方公里的化石遗址的一部分,因此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一座建在遗址上的大型自然博物馆。”陈泰敏介绍。

  自1984年7月1日被首次发现以来,澄江化石地先后挖掘出20个门类、280余种寒武纪珍稀动植物化石,几乎所有现生动物门类的祖先都能在这里找到,被国际科学界誉为“古生物圣地”和“世界级的化石宝库”。2012年7月,中国澄江化石地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投资6.3亿元、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的博物馆内,收藏着古生物化石和现生动物标本6万余件,其中澄江生物化石约5万件。根据参观导引图示,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的一层展厅主题为“生命大爆发”,讲述澄江化石及其在生命史上的重要地位;二层主题为“生命大演化”,讲述地球生命长河中曾经存在过的生命遗迹和澄江的地质历史变迁;三层主题为“生物多样性”,展示由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捐赠的来自非洲、美洲的标本,以及草原、雨林、极地、湿地等动物生活场景。

  “这是我们的镇馆之宝‘凤娇昆明鱼’——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可清晰看到大脑、心脏和脊椎,已经具备了今天人类身上基础器官的构造。它的发现为解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提供了重要证据,为‘从鱼到人的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陈泰敏隆重推介。

  不远处,讲解员正带着一群学生参观。“我们所处的海底隧道,模拟还原了5亿年前寒武纪时期海洋中生物生活的情景……”话音未落,寒武纪时期的海洋霸主——一条体形硕大、五彩斑斓的奇虾就从大家头顶“游过”,引来学生们一阵惊叹。

  “这条OLED寒武纪海底隧道采用高清数码技术复原了寒武纪时期的生态系统。”陈泰敏介绍,博物馆除了使用低反射玻璃展柜、恒温恒湿系统等技术设备对展品进行保护外,还采用柔性屏、透明屏、高清LED球型屏、VR、智能体感互动等前沿科技手段,配合200多个多媒体视频,包括化石物种复原、脊椎的演化、地球故事等内容,为大众提供有趣的视听体验,让化石“活”起来,把生命演化的故事“讲”出来。

  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于2014年2月开工建设,包含博物馆主馆、球幕影院、游客接待中心、科研中心、研学中心和文化创意中心等。2020年8月10日向公众免费开放以来,仅仅5个多月,主馆的累计参观人数就达40余万人次。

  “通过这些陈列与演示,我对人类自身的由来和生命的演化有了更深入、直观的认识。眼下,人类正面临严峻的疫情挑战,这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只有保护好地球、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我们人类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一位云南本地游客如此表达自己参观后的感受。

  5亿年很远,澄江化石地很近。它不仅是一组不朽的生命密码、一本神秘莫测的无字天书,更是一部关于地球生命的壮丽史诗,值得人们去细细观赏、品读、体悟。“无论是脊椎动物从鱼到人的演化,还是节肢动物从抚仙湖虫到昆虫的演化,都是寒武纪大爆发形成的这棵‘地球动物谱系树’开枝散叶、不断演化的结果。每一个生命演化故事的背后,都隐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朽思想。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向更多人传递‘生命之歌会永远传唱’的理念。”陈泰敏表示。

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让化石“讲述”生命演化的故事

扫描二维码,去光明日报客户端了解“光明自然博物馆之旅”。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25日 09版)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