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办学与成长,但求适应社会需要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办学与成长,但求适应社会需要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3-31 05:2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闽江学院师生代表讲述心声—— 

办学与成长,但求适应社会需要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期间,于3月25日专程来到闽江学院。他肯定了学院在坚持应用型办学、深化产教融合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打好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0多年来,闽江学院是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办学理念,立足现实培养栋梁之才,有效服务国家发展的?今后将如何切实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让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我们邀请学院师生代表为您讲述,并请专家进行理论梳理。

办学与成长,但求适应社会需要

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教师柯惠珍在开展纳米纤维膜材料相关试验。新华社发

办学与成长,但求适应社会需要

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学生在上课。新华社发

  【师生讲述】   

这一办学理念,始终是我们的“定盘星”  

讲述人:原闽江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孙芳仲

  3月25日,我们的“老校长”习近平同志重返校园,微笑着向校园广场上等候的师生们挥手致意。我和大家一起高喊“总书记好”“习校长好”,满眼热泪、感动不已!

  “过去巴掌大的地儿,现在这么大的发展,沧桑之变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感慨,瞬间把我拉回到30多年前。那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地方人才奇缺,国家专门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各级地方政府开办地方性大学,培养地方发展需要的人才。原闽江职业大学就是其中之一。1990年6月,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

  1988年,原国家教委公布了部分办学条件不达标、需要充实整顿的高校名单,其中就包括闽江职业大学。“接手的,是被‘黄牌警告’的一摊。我想,既然挂了名,就得实实在在当个校长,为学院办点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回忆的,他上任之初,一方面要迎接1991年原国家教委关于充实整顿情况的检查验收;另一方面,硬件设施、教工住房、办学经费等老问题也相当棘手。用现在年轻人的话来说,可谓“压力山大”。

  真抓实干、马上就办。上任伊始,习近平同志就明确了不当挂名校长,主持学校发展大计,经常来学校现场办公,及时解决当时学校发展面临的种种困难;还经常参加学校的重要活动,与师生互动交流,为我们加油打气、给大家注入信心。

  地方职业大学的生命力是什么?不是贪大求全,而是要在特色上做文章,在服务社会需求上下功夫。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

  20世纪90年代初,福州市三资企业多,应用型人才缺口很大。在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办学理念指引下,我们瞄准社会需要,缺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同时,根据福州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我们还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安排中,实践训练占到总学时三分之一。1990年当年,学校就与福州各区党委办(政府办)等单位建立了16个中文秘书专业社会实践基地。每逢寒暑假,学校都会提前向学生发送社会实践介绍信及单位回执单,青年学子们走出校门、深入社会、深入工农,增长了见识、锤炼了本领。

  思想一变天地宽。因为紧紧扭住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牛鼻子,我们的毕业生就业率很高,有的没等毕业,就成了各大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这一办学理念,始终是我们的“定盘星”。2002年,原闽江职业大学和原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闽江学院后,依然坚持紧贴社会发展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应用型课程体系,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先后设立了15个学院,66个本科专业,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在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发展又一次作出了重要指示,提出了殷切期望。相信学校一定会一如既往,以总书记重要嘱托为遵循,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不断努力,继续展现新作为。

办学与成长,但求适应社会需要

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教授李永贵(中)在“福建省新型功能性纺织纤维及材料重点实验室”教学生做纺丝实验。新华社发

以特色教学模式践行办学理念 

讲述人:闽江学院教授、教务处处长 黄鸿鸿

  3月25日上午,亲耳聆听我们敬爱的“老校长”——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回忆、殷切嘱托,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分。

  1986年,我来到闽江职业大学工作。那时的学校一度无校舍、无设备、无师资,陷入困境。在省市委各级领导直接关怀与支持下,学校迎来了发展机遇。

  1990年6月,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办学理念的提出,就像一根指挥棒,为学校摆脱困境指明了方向。在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到农村、工厂、街道、商店等参加实践。

  当时我承担多门课程教学任务,还担任班主任,经常骑着自行车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还聘请老干部、部队官兵担任校外辅导员。我就曾和一位部队离休干部搭档,给学生们讲思想政治课,教育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长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那时,我带的一个班的学生全部来自福州八县农村,毕业后全部回到户口所在县,多数在乡镇工作,扎根基层、脚踏实地,多年后大都成长为各乡镇各单位的骨干。

  那时,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大学校园里也涌动起“经商热”“下海潮”。我们意识到:要想让学生安心学习,教师必须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以德育人。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正如总书记所说,“闽江学院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了,但办学方向一直在沿着过去的路子走”。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当年确定的办学理念,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学校领衔开展的“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州脱胎漆艺科研平台”成为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科研创新平台与教学实践基地。我们还与罗源县合作举办畲族非遗服饰手工艺培训班,带动罗源农村妇女就业增收,培养大学生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乡村振兴的实践者。

  作为一线教师及学校教务处处长,今天,我更加深刻感受到“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办学理念的前瞻性和重要性。这不仅是学校发展的航标,更始终激励我们不忘初心,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懈奋斗。

办学与成长,但求适应社会需要

闽江学院校园一角。新华社发

以踏实的“干”,换来许多的“赞”

讲述人:闽江学院2008届毕业生、全国劳动模范、福建省三明市海斯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 张运文

  在闽江学院学习的四年时光,对我来说非常珍贵。我是一名农家子弟,上大学前,连县城都没有踏出过。2004年,我来到闽江学院。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学校“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

  记得刚入学不久,卢新平老师给我们上理论力学课。同学们专业知识不扎实,很多地方听不懂。有一次,老师忍不住在课堂上掩面而泣。我深刻感受到,只有把专业知识学好,才能不辜负师长家人的期待、不辜负青春韶华。

  2009年,我被专业生产含氟精细化学品和特种功能性化学品的民营企业——海斯福公司录用,成为一名实验员。然而,我在学校学的是物理专业,隔行如隔山,工作中的一切都要现学。我拿出了在学校学习时的劲头,自学化学专业基础知识,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几个月后,我终于系统掌握了实验操作规程。

  我在公司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研发新型麻醉剂七氟烷的中间体。作为第三代吸入式麻醉剂,七氟烷在国内临床早已应用,但专利被国外企业垄断,价格居高不下。从事相关研究,海斯福是全国第一家,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每一步都得靠自己摸索。作为项目负责人,我和十几名同事每天在实验室工作十几个小时,做过的实验不计其数。半年后,七氟烷中间体合成稳定的数据出现了,紧接着,产品提纯工艺达标。我们成功了!

  除了研发产品,我还带领团队对原有的成熟产品进行了大量技术改造,不仅为企业创造了效益,也在节能减排方面作出贡献。这些年,我主持开发的一系列高端氟精细化学品广泛运用于航天航空、5G通信、大数据、新医药等领域,不仅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更为我国氟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毕业至今,我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公司的技术总监,并在202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让我始终受益的是,四年学习经历教会了我心无旁骛做主业。我深深明白:只有靶向明确、突出应用,才能以踏踏实实的“干”换来许许多多的“赞”。

“学以致用”的种子在我心底发芽、长大 

讲述人:闽江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7级本科生 丁世淦

  作为闽江学院的一名在校大学生,能在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我内心无比激动。总书记对学校发展的充分肯定,对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就像是为我们上了一场别具意义的思政大课。总书记勉励我们“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道德高尚的人,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2017年9月,我考入闽江学院。作为一名新生,我对未来的发展颇感迷茫。彷徨之际,学校的三创学院为我提供了很大帮助;职业生涯规划等一系列课程,就像开启心门的钥匙,帮助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目标。渐渐地,一颗“学以致用”的种子在我心底发芽、长大。我意识到: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也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满有意义。

  在校期间,我认真学习专业课程。大二时,在刘兴龙老师的推荐下,我接触到了学校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设立的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分中心的项目,让我惊喜的是,其后三年时间里,我就是在这个实验室进行海上智能装备学习的。

  在福建分中心学习期间,实验室老师按照“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思路,带着我们潜心研发。我们主动了解渔业应急中心、渔民及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连云港航标处、福州航标处等的实际需求,再由中心联合学校、企业及时进行设备研发,将其用之于民、造福社会。这个过程让我深刻认识到“技术为民”的分量,也让我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应用型办学”有了更深体会。

  在闽江学院,我不仅收获了丰沛的知识,更找到了人生的奋斗方向。7月我就要毕业了。毕业后,我将到武汉理工大学继续深造。空袋子难以直立。我相信,只要努力提升自身水平,未来一定能投身火热实践,在服务国家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

  注:闽江学院是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其前身是原闽江职业大学和原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6年时间。

办学与成长,但求适应社会需要

闽江学院学生谈见到“老校长”的喜悦心情

办学与成长,但求适应社会需要

闽江学院校友、学子谈:我们的成长,始终围绕社会需要

  项目团队:

  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高建进、王斯敏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31日 09版)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