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的牵引作用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的牵引作用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10 05: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科学随笔】

  作者:任其龙(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院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这为自主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改革方向。高能级科创平台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优良“试验田”,打通影响教科人三者良性循环的痛点堵点,将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能级科创平台集聚政产学研各类创新要素于一体,是激发这个第一动力的“催化剂”。当前,科技创新集聚化、融合化、协同化发展趋势愈发显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愈发呼唤科创平台的支撑力。要加快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创高地,“高地”一旦形成,资源“蓄水池”随即产生,创新“源动力”加速裂变,成果“转化器”也将不断提速。

  2018年以来,由浙江省衢州市与浙江大学共建的高能级科创平台——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聚焦地方主导产业,构建“引进一个、吸引一批、带动一片”的人才引育新机制,整体打包引进高端人才及其团队、技术、项目等多种创新要素,促进高端科技人才团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创办企业或研发机构、转化科技成果等,搭建起科研、中试、产业化全链条体系,有效缓解了地方产业基础薄弱、创新成果供给不足的情状,为科创平台牵动教科人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蹚出一条新路。

  同时,助力科技成果走通从实验室到应用场的“最后一公里”,帮助广大科创企业跨越成果转化的“死亡谷”,也是摆在科创平台面前的现实命题。

  如何破题?放眼全国,缺乏科技公共中试平台已成为科技创新产业化率低下的主要瓶颈之一。要解决科研与产业“两张皮”问题,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就必须大力发展中试,加快探索建立政产学研各类资源整合的公共中试平台,让各方创新主体同题共答、同频聚力。

  实践中,我们以研究院中试基地为抓手,搭建起“产学研用”一体化“链式”服务平台机制:成立技术验证中心,优化项目评估筛选程序;建立产业专家库,筛选符合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的优质项目;扶持项目团队组建,提供关键中试技术服务和配套资源;组建项目运营管理团队,构建中试自主安全管理体系,护航项目研发、中试、产业化全过程落地。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卡点的同时,开展企业职工、高校师生技能培训,为“造血式”的产业发展蓄积人才、技术力量,实现了科研支撑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

  如若充分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牵引作用,构建科技创新、产业递升、要素聚合的生态体系,形成一批可操作、可推广的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样板,必将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保障。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0日 16版)

[ 责编:王文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