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刘 坤
7月9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介绍,“十四五”时期,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我国不仅顶住压力、经受住考验,经济社会发展还实现大幅跃升,可谓“风雨兼程见彩虹”。
郑栅洁表示,5年前制定的规划纲要各项主要指标中,经济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等指标进展符合预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预期寿命、粮食和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8项指标进展超过预期;规划确定的战略任务全面落地,部署的102项重大工程顺利推进。
“总的来看,这五年取得了新的开创性的进展、突破性的变革、历史性的成就,中国已成为世界发展最稳定、最可靠、最积极的力量。”郑栅洁说,我国的制度优势更加巩固、创新活力更加强劲、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展望未来,“十五五”发展前景将更加光明。
今年经济总量预计达140万亿元左右
“中国的综合国力应该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郑栅洁说,“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今年预计可以达到140万亿元左右;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相当于广东、江苏、山东经济总量的总和,也超过了世界排名第三国家的经济总量。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郑栅洁介绍,中国还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第一能源生产大国、第一人力资源大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社会保障体系,建成了全球数量最多的5G基站。“十四五”以来每年制造业增加值都超过30万亿元,我国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中国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
“我们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创新从点状突破到系统集成加速推进,‘硬核产品’层出不穷。”郑栅洁说,中国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带动产业不断向中高端转型升级。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26个,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6万家。
“我们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粮食生产实现‘21连丰’,去年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在大食物观的引领下,谷物、肉类、花生、蔬菜、茶叶、水果等产量位居世界首位。”郑栅洁说,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煤、油、气、核、可再生能源等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有力保障14亿多人的用能需求。同时,大国储备体系加快构建,物资储备更加充分,应对冲击的底气更足。
郑栅洁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综合国力全面提升,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提升综合国力,为的是实实在在服务中国人民,也将为全球发展不断创造新的机遇。未来,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国都将坚定不移地办好自己的事,扎扎实实提升综合国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基建不断跑出“向新力”和加速度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表示,“十四五”时期,中国基建不断跑出“向新力”和加速度,撑起了中国速度、中国质量,也托起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幸福生活的新期盼。
“路网织密比刺绣,绣出千里江山图。”李春临说,我国基础设施网络更加系统完备。比如,“主动脉”更畅通,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6轴7廊8通道”目前建成率已超过90%,覆盖超过80%的县,服务90%左右的经济和人口。又比如,“毛细血管”更发达,2024年末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64万公里。
“当日达让新鲜不过夜,村村通让山乡若比邻。”李春临说,我国基础设施体系更加高效实用。一方面,物畅其流带动全社会降本增效。2024年全社会物流成本节约超过4000亿元,今年有望再节约3000亿元左右。另一方面,人享其行的现代生活更加触手可及,旅客联程联运更加快捷顺畅。
李春临介绍,基础设施体系更加智能绿色。新技术让传统基础设施焕发新的活力,2024年全国港口平均每小时吞吐3.8万个标准箱,比2020年提高26%。绿色能源点亮千家万户,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3.46万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1.6倍。同时,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安全可靠。
“我们将坚持适度超前、不能过度超前的原则,持续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不断迈上新台阶。”李春临说。
有力度有温度的民生政策接续推出
“我们以规划实施为牵引,持续深化社会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接续推出了一批有力度有温度、可感可及的民生政策,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说。
周海兵介绍,“十四五”以来,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为民生改善提供了基础支撑。2024年,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为22.2%、29%和48.8%,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显著增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
“我国建成并持续巩固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每千人口拥有的执业医师数从2.9人增长到3.6人。”周海兵说。
周海兵表示,“双一流”建设高校、优质普通高中持续扩大招生规模,提供了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优质医疗资源也加快扩容下沉,区域布局更加均衡,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成并发挥作用。402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医保跨省结算更加便捷。高质量“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加快构建。
“我们将继续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把民生实事办实办好,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周海兵说。
内需是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中国拥有超大规模且极具增长潜力的国内市场,内需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稳定锚。”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袁达说,过去4年,中国经历了国际环境剧烈变化等多重困难挑战冲击,但国民经济保持了年均5.5%的增长速度,其中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6.4%。
袁达介绍,过去4年,最终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56.2%,比“十三五”期间提高8.6个百分点,消费领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比如,商品消费方面,人工智能加速融入日常生产生活,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广受消费者欢迎。再比如,服务消费方面,文体、旅游等供需更加多元,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爆款”频现,城市漫步、中式茶饮等成为时尚潮流。
过去4年,投资积累的资本形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0.2%,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
袁达表示,一方面,市场消费的扩大,通过产品生产、配套建设等渠道带动投资。另一方面,有效投资的增加,通过生产等链条促进居民就业增收,提高了消费能力,也通过完善设施、优化环境等改善消费条件,直接促进了消费。
“我们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做强国内大循环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不断激发和释放内需潜能。”袁达说。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0日 04版)